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2)

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2)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带来的深刻启示

以史为鉴、经世致用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研究中国边疆史尤其是边疆治理时,目的也在于以史为鉴、经世致用。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启示。

边疆是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边疆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边疆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稳定大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内地和边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宁失千军,不失寸土”这个古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广义的边疆治理包含管理和开发两个方面,开发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是保证边疆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王朝如汉、唐、清在治理边疆时均注意到这一点。但封建王朝的治边政策毕竟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如清政府在边疆治理中更多的是重稳定、轻发展,致使边疆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历史启示我们,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必须使边疆地区有较快发展。

中央政府的权威是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因素。边疆治理要依靠实力或者说是综合国力,实力包括军事力量,也不可轻视中央政府的权威。中央政府的权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形的,就是政权的统治系统;二是无形的,就是权威本身文化和思想的号召力、凝聚力。从中国历史上看,边疆地区发生动乱往往是在中央政府统治能力下降之时。中央政府有权威,统治就有效,边疆地区即使有乱也难成气候,影响不了全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必须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必须强化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控力。

边疆治理的形式可借鉴创新。中国历代王朝在边疆治理中采取了各种形式,不少形式至今仍有可供借鉴的成分,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结合现实情况加以创新。对于一些形式需要辩证分析,如历代民族政策中的因俗而治,既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也有“因俗”过度的教训值得汲取。因此,只有对历代治边政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借鉴创新。

大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中国古代的边疆地区特别是一些与内地文化有较大差异的边疆地区,往往具有自身的特征,简言之:一是地缘政治上的孤悬一隅;二是经济发展上的相对滞后;三是文化心理上的多重取向。这些特征对于在边疆治理中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今天的边疆地区当然已经大为不同,但我们仍然要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上多下功夫,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深入人心。

边疆官员的治理能力关系边疆治理是否得当。中国古代的边疆地区远离统治权力中心,且情况复杂,边疆的事情有时瞬息万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边疆官员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边疆治理是否得当。今天,边疆地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依然是边疆治理是否得当的关键要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