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勇:将共享税作为央地税收划分主力

张德勇:将共享税作为央地税收划分主力

今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全面铺开,营业税作为一个税种退出我国税收体系。由于营业税是地方第一大税种,因此在营业税消失后,作为过渡时期安排,所有行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均按50:50实行中央和地方共享,过渡期暂定2-3年。至此,1994年税制改革所构建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已进入调整过渡期。

共享税范围规模越来越大

1994年税制改革时,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其中,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随着时间推移,共享税的范围陆续调整。其中,最大的调整当属所得税,由地方税变为共享税。2002年起,将属于地方税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改为按50:50比例实现中央与地方分享;2003年起,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变为60:40。如果将证券交易印花税视作证券交易税的话,随着2016年起该税由以前按97:3比例实现中央与地方分享的共享税全部调整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退出共享税范围。尽管营改增后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发生变化,但其共享税的地位保持不变。

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3项共享税变为当前的5项共享税,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范围变大。不仅如此,营改增后原属地方税的营业税变为共享税的增值税,而增值税又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这实际上意味着共享税的规模也扩大了。于是,在央地税收划分方面,共享税范围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规模的扩大,导致共享税收入占主导地位。这既是目前我国分税制中收入划分的现状,也是未来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地方税系建设进展慢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加强地方税系建设一直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要内容。然而实情是,自那时起,不但地方税系的范围在减少,而且规模也在缩小。以前原属地方税系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变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使地方失去一块独立的财源,同时,两种所得税的分享比例也向中央倾斜;另一方面,尽管过渡时期营改增按五五分享等措施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但地方也失去了营业税这一地方税系的第一大税种。

鉴于此种情形,有人对利用房产税充实地方税系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将现行房产税征收范围扩大至个人住房,以此作为地方税系的主体税种。不过,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涉及众多家庭切身利益,又要经过立法程序,而且征管相对其他税种更为复杂,因此其能否充当地方主体税种并给地方带来稳定收入,仍是个未知数。至于为充实地方财源开征新税种,要形成社会共识并经立法程序,恐怕难度不小。

其实,完全属于地方税系的税种不少,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7种,但相对而言都是小税种,收入贡献度不高。即便开征对个人住房的房产税,短期内能否为地方筹集较多收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面对现实,加强地方税系建设,充实地方财源,既要考虑应该怎样,如财政分权等相关理论的启示,更要考虑能够怎样,做出符合现实的制度安排。最大可能还是要在现行征收的17个税种里做文章,而共享税不失为可取的现实选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