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确权面积已达7.5亿亩:如何让离地农民吃上“定心丸”
【基层故事】前几年湖北监利周老嘴镇农民陈新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种地,妻子王洪兰在当地的中泰电子公司上班,全家一年的收入在6万元以上。“前几年,我把地包出去,没办什么手续,常因为土地价格、使用年限跟户主闹矛盾。现在通过镇上签下流转合同,我就可以安心地在县城上班了。土地加入了合作社,年终还能有分红,心里感觉很有底。”陈新发说,我一下变成了土地流转有收入、工厂上班有收入、合作社入股有分红的“多薪农民”。
土地流转推进至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走向纵深,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也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如何在改革中确保农民的利益,如何让农民真正分享到改革的红利,关系农业和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让农民放心进行土地流转的前提。为此,十八大以后我国在农村全面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确权颁证已在2545个县(市、区)、2.9万个乡镇、49.2万个村开展,已经完成确权面积7.5亿亩,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0%。通过“确实权、颁铁证”,让农民真正吃上“定心丸”。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程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绝不搞行政命令、不下指标、不搞一刀切。”韩长赋说。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在流转中,部分农民存在顾虑,不能完全归结为农民观念落后和素质不高,而是他们有着许多现实的考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目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农民不会贸然将土地长久流转出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要想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解决农民脱离土地的后顾之忧。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稳定居住。
“只有让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信息、文化等先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向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增强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只有让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安居乐业,消除其后顾之忧,才能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李国祥说。
(记者 李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