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

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与灵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日趋激烈,舆论战、信息战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形式。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西方国家正是利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叠加多发这一特殊期,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技术与话语霸权进行持续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企图影响和改变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效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迫切需要深入把握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鉴于网络传播具有瞬时性、速逝性、去中心、浅阅读和娱乐化等特点,与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和相对稳定可控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场域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网络影响度、关注度、认知度、认可度、践行度以及监管评价度等六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探讨。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愈来愈大,其中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居首位

高校是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从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看,当代大学生已“无人不网”,网龄在3—4年和5—7年的居多,而网龄在7年以上已达26.99%,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甚至更早即开始上网;从上网时长看,多数大学生每天上网在1—5小时(52.41%),上网在5—8小时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5.57%,有10.37%的学生上网时间在8—12小时,甚至有1.42%的学生上网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上网时间过长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应引起高度关注。

从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看,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愈来愈大”的占70.37%,而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仅占27.45%。表明大多数学生就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持负面评价。这说明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发挥网络新媒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其消极影响应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从影响意识形态的网络平台看,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居首(28.00%),贴吧、人人、豆瓣、BBS等网络论坛居次(15.24%),其他影响排序依次是:与专业相关网站(13.93%)、购物网站(10.04%)、新闻网站(9.43%)、校园网(8.38%)、政论性专题网站(7.27%)、娱乐性网站(6.05%)、其他(1.66%)。这一方面说明移动终端和网络论坛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应引起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步趋于多元化,应加强各类网站的监管尤其是新兴网络平台的监管,以免留下死角。

二、大学生对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关注度逐步提升,尤其关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议题

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硬件设备看,手机占64.08%,固定电脑占16.81%,平板电脑占16.24%,其他占2.87%。有57.49%的学生赞同“网络是我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互联网中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形象以及公民基本素养等重大问题时,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并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

从关注内容看,“对网上意识形态最感兴趣的内容”按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民主自由(22.18%),社会公平正义(21.11%),法律法规(15.36%),伦理道德(14.75%),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等(13.84%),爱国主义(10.22%),其他(2.5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议题最为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次之。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做到因势利导,加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实践体验教育,同时更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深入解读阐释,以增强大学生对此的理解与认同。

从政治警觉性看,有51.71%的大学生认同“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有68.61%的学生认同或完全认同“某些国家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的观点。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西方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是有警惕性和鉴别力的,对于占31.39%不认同或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应积极加以引导,以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