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反思美国崛起,再视中国优势(3)

王文:反思美国崛起,再视中国优势(3)

看美国,要坚持中国本位

由这些消逝的“崛起动力”,就能真实地评估体制对美国发展的作用。发表“历史终结论”20 年后,福山再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全面反思与修正先前的理论,而这更折射了此前一些人对美国勾勒的所谓“体制优越论”,更像是“历史终结论”推至极致而出现的理论自夸、自诩和自负。

200 多年的美国政治史,其实就是体制发展史。这其中包括18世纪末的体制争论,19 世纪中叶的农奴制大讨论,20 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20 世纪末的民主自负,还有21 世纪初的民主大反思。真实评估美国体制的地位,不是为了否定美国的民主,而在于重新思考政治体制对国家崛起的意义。

超越“体制决定论”,是一种否定式的思考逻辑,进而透析支撑美国长期保持优势的动力消逝。这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社会的信心,还能为持续推动与保持中国崛起的能量提供新的借鉴。

对中国而言,“到底该怎么看美国”,始终是一个很难校准的靶子。这其中尤其要尽可能摒弃“美化”和“迥异”这两类思考维度。

所谓“美化”,是由美利坚合众国的中文翻译名开始的。中国对美国的译名曾有过60 多种,如米国、美利加、米里干等,最后选择用“美丽的国家”来定义,多少反映了当年中国人对美国的迷恋心态。迷恋的结果是失望。民国初年,中国一度曾采取过类似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很快就失败了;五四运动时,威尔逊总统曾经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希望,但巴黎和会让中国人醒悟;1945 年中国人认为美国会真正调停中国内战,但最终是“别了,司徒雷登”。20 世纪80 年代,许多人幻想,月亮是美国的圆,但最终却发生了1989 年政治风波。2008 年前后,互联网自由进入中国,但阿拉伯之春、泰国乱象、乌克兰乱局再次教育了中国。从历史经验看,中国一定要“去美化”“去美国化”地看美国,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所谓“迥异”,是指将中美问题完全对立起来看待。这导致一些中国人出现看美国的“极化”现象,一方面主张向美国靠拢,甚至要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彻底变成像美国那样的国家;另一方面则不分领域以至于逢美即反、逢美即防。这使得美国常常在一些中国人世界观的数轴两端徘徊,圆点却找不到。

过去30 多年,中国发展实际上走的是相对“去美国化”同时又汲取美国文明成果特别是总结其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训的改革之路。在广泛征求民意、公示制等基础上,中国推行基层选举、异地任职、公务员晋升制、集体领导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强国,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仍完全落后于美国。相较于美国,中国每一个领域的位置并不一样,有的已超过美国,比如工业总产量、贸易量等。中美差距,经济实力最小;教育科技实力次之,追赶之势非常明显;差距最大的是军事与金融的实力。但超越美国不是目的,从美国的角度找到中国发展的要旨,才是学人真正使命。

(注:本文是《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的调研手记》的绪论)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