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闻之:文艺高峰必然扎根中华文化中国现实

田闻之:文艺高峰必然扎根中华文化中国现实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与两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相呼应,这篇讲话再度着眼现实、着眼未来,为当下中国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殷切寄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艺高峰层峦叠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尽管高峰风景各有千秋,文艺体裁各有特色,却莫不是生长在当时文化繁荣的“高原”上,莫不是扎根在百姓生活的土壤里。《诗经·国风》收集了各地民歌,白居易作诗求“老妪能解”,《水浒传》《红楼梦》等首先在坊间名声大噪。这些传世之作都是当时时代场景的精彩写照,他们丰富了中华文明史,不断将中华文艺发展推向新高度。

今天,中华民族走到了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大地上的火热实践丰富多彩,文化发展繁荣景象蔚为大观。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却迟迟突破不了有“高原”无“高峰”的瓶颈。原因何在?一是太浮躁,一些创作者一味追逐热点卖点,坐不下来、静不下来,当然只能收获“快消品”;二是很多作品缺乏立得住的“核”,触及不到人的精神世界,有的干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迎合庸俗媚俗恶俗,甚者不惜过度渲染黑暗面以博眼球。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原因恰在于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反讽戏谑,它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正能量的传播,是扎根现实、精心打磨而来。

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峰也应该巍然耸立。环顾古今中外,大概没有哪个时代如今日中国一般,几乎浓缩了人类社会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处处都有振奋人心的精彩故事。神舟飞天、蛟龙潜水、天眼探宇,人类认知的极大拓展助推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不断,变革蕴含的创作素材取之不尽;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创作方式更为多样。可以说,如经济社会发展一般,中国文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繁荣盛景,无论哪一种创作都能找到肥沃而厚实的土壤,广大文艺工作者完全有条件在自己的领域内筑起高峰。多种文艺体裁高峰叠起,这才符合当下中国现实。

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空前碰撞、多元传播空前交融的场景里,我们背靠五千年的沧桑文明,脚踏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成果,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空说大话,而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以优秀的作品来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尤须力戒不加辨别地以洋为尊,漂浮在自身现实之外,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始终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我们才可能堆筑文艺界的“珠穆朗玛峰”,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两年时间过去,这一时代之问的答案愈发清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们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立下传世之心写出传世之文,去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在中华史诗库里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