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7年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时间刷屏,因为他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还房子的“真功能”。 房子的本质什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房子就等于家,是我们安全的庇护所,无论是2万年前,远古人类为了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洞穴,亦或是草木构筑的巢,一直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房子的基本功能一直就是用来住的。
房子,用来居住的,是一个家的承载。房子不同于一般投资品,它除了具有固定性、差异性和有限性外,还具有民生性。住宅的民生性在于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住宅是确保个人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第一必需品。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的就是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对此,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住宅不会为居住者带来任何收入。如果将其出租,由于房子本身并不能生产任何东西,因此租房者必须找到其他收入来支付房租。” 斯密由此得出结论,房主虽然可以通过出租房子获得收入,但并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丁点收入。他还认为,当投机能获得高额利润时,过度投机就会成为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那些利润率“最高的国家将毁灭得最快”。
正是因为住房具有居住性,而不具有投资属性,所以房子只能“住”不能“炒”。这是保障和保护全体居民的住房权利,如果强调住房的投资属性,则会损害其居住的本来属性。因为炒房推高房价后,会让更多的居民难以获得住房或增加支付压力,会形成大量住房资源闲置、导致社会资源浪费,还会让住房需求信息失真、导致过量供应等等。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国楼市存在一个怪现象,“外资炒房团”、“内资炒房团”四面出击,囤积房屋,哄抬房价,一方面大量房子空置,另一方面房源紧缺、房价不断上涨,以至出现楼市泡沫。原因就在于,在观念上大家都认为房子是可以用来投资(机)的,于是政府炒地皮,有钱的个人和外资就炒房子。全民炒房的结果是房价不断攀升,使绝大多数低收入者买不起房,深受其害。仅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进而直接绑架了中国经济,疯涨的房价潜藏着巨大风险。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强调房地产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住有所居”,让住房回归其居住属性。这让老百姓,或多或少地吃了一颗“定心丸”。即将“开盘”的2017年,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的一系列使房价回归到理性价位,适合民众的需求,“炒”房的态势势必得到根本“遏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记住并践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条,还房子的“真功能”,居民拥有住房的基本权利就能够得到保障,实现“居者有其屋”就不再是梦。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纪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