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圣人涌现:解放思想 朝气蓬勃(2)

春秋时期为什么圣人涌现:解放思想 朝气蓬勃(2)

第二句话:春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期。

这句话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说明。

一是世界的维度,这一时段在世界上被称为“轴心时代”。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奠定人性精神基础”的时代。东西方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东方有孔子、老子等,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维度。五千年文明史,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时,刚巧走了两千五百年,钱穆先生称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半程期”。他在《孔子传》开头有一段话:“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复又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这叫继往开来。

三是春秋时期本身的维度,即春秋时期本身就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精神。从战乱不断到“弥兵”,从政界混乱到季文子的“相三君而无私积”,从普遍的无所作为到叔孙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观念的提出,都说明春秋后期正在从消极走向积极。

第三句话:春秋是思想解放、朝气勃勃的时期。

春秋时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文化现象是,“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和“学术下移”局面的形成。“学术下移”促成了“士”阶层的形成。士就是读书人,《荀子·儒效》称“彼学者,行之曰士也”。学术一旦走向民间,就会显现出巨大的力量和生机,而“春秋四圣”正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产儿。

“四大圣”

在中华文化中,智慧和道德都极高尚的人,被称为圣。春秋时期是个需要圣人并涌现圣人的伟大时代。

一是“智圣”老子。

老子的一生有三件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第一件事是“老子师商容”。商容对老子实行“不言之教”。他张开嘴,让老子看,口中一颗牙都没了,老了,没办法的。商容指了下自己的舌头,很好,而且伸缩自如。商容说,能教给你的就这些了。老子回去想了又想,懂了——这就是“刚弱柔强”之道,“刚”的东西看来很强,但长久不了,像牙齿一样;“柔”的东西没多少锋芒,但久远,像舌头一样。商容是教老子哲理的。第二件事是老子当“周守藏室之史”。这是一个闲职。鲁迅甚至说,老子只是来图书馆当差的。但不管怎样,老子在这几十年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第三件事是“出关”。说是出函谷关,入秦了;有的则说他隐居去了。

老子五千言,归结为三句话:顺乎自然、清心寡欲、脚踏实地。“顺乎自然”:在老子看来,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间世界,都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作为必须顺乎自然才行。“清心寡欲”:道理很简单,欲一多,就破坏了“自然”,结果也必然危害自身。“脚踏实地”:老子主张“君子终日行”,要求人们去行道。一般认为,老子讲虚无,怎么会脚踏实地?其实错了。顺乎自然与清心寡欲都是很高的境界,需要脚踏实地才行。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