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斌:让职称更“称职”

王瑞斌:让职称更“称职”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职称评选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消息一出,舆论点赞称好。

不发表论文就评不上教授、过不了外语就无法评职称……近年来,我国职称制度广受诟病,根源就在于“一刀切”的评定方式。职称评定不分行业特点,“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使职称非但没能释放出促人进取的“正能量”、奋斗的“强动力”,反而成了人才头上的“紧箍咒”。为了一纸职称证书,众多专业技术人才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精力乃至于金钱花在这些未必需要也有欠科学的“标配”上,进而造就了考试培训、论文发表等方面或显或隐的畸形市场。而在不少单位,这一纸证书还成了人才评价特别是选人用才的“硬杠杠”,并未能真正体现“指挥棒”的指引和激励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意见》出台明确向“三唯”现象宣战,可谓切中时弊、戳中痛点。

所谓职称,说到底是一种衡量能力的机制,只有当其真正能够契合人才所需的必备素质,才算合宜恰当。让职称“称职”起来,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突出矛盾的特殊性。职业不同、研究类型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不是用一个统一标准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这一标尺,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刻度,才能有效地对专业人才进行分级管理。同样的,也只有真正同人才相称、与时代同步的刻度,才会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鞭策专业人才发挥才华、深耕专业。更进一步说,职称改革只是整个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要给各类人才一个明确“信号”:只要有能力、有水平,是金子总会发光。

“十三五”时期,正是我国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决胜阶段。广聚天下英才,更需要给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提供有利条件,解决实际困难。以职称改革为契机,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才能进一步激活人才资源,让专业人才在擅长的领域中钻研突破,让他们的付出有更多获得感。当每一个头脑都充分活跃起来,每一个人都尽情施展才能,我们的各项事业何愁没有巨大的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