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7.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
入选理由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围剿”和“追剿”的巨大危难下胜利完成了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对于这一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命运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事件,学术界多年来始终坚持学理探析和史实追索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研究的扩展和深化。2016年,历史学者们对红军长征史研究展开了多维度探究和辨析,对于中国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⒈深度揭示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根源,从理论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有益尝试。⒉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以后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斗争与探索,昭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正确发展战略是红军团结凝聚力量、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也进一步阐明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党和红军发展战略形成与确立的过程。⒊全面考量了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锻造与宣传作用,追索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学术化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组织和精神上转折性跨越的历史真相。⒋细致考察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与国民党势力的博弈与较量。学者通过探寻多方面的史料,高度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现场,动态观察了红军与国民党势力的较量与互动,对于全面准确认知中国共产党这段浴火重生的转折史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专家点评 2016年,史学界围绕长征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研究热潮,关于长征这一热点的研究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⒈近年越来越多的年轻研究者加入中共党史的研究队伍,党史研究自身也在不断更新观念,向学术化方向迅速发展,长征研究水准的提高,是建立在党史研究整体提升的基础之上的。⒉一些学术刊物做了精心的组织工作,比如多家刊物在一年多以前就专门邀请专家出面组稿,然后在2016年集中推出,这促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炫)
热点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入选理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需求和供给这两个侧面,阐明中国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思路。2016年,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做出了积极响应,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解题与论证。学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分析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必要性和重大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从不同视角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从演化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供给侧演化、需求侧演化及其共同演化等。⒉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框架做了精深探讨,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要点、政策手段等,对创新与体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作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各个产业、各个地区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总结了各产业、各地区的供给侧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案。
专家点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热点,还将是今后几年我国学界、企业界和政府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新的转换期,主导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力量已经由需求侧为主转向供给侧为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优化经济结构,构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来调动个人和企业的投资、生产、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恰当地、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福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