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5)

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5)

热点9.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入选理由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众多学者针对“两个一流”建设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⒈评估当前我国大学和学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水平和质量,客观认识当前我国高校及学科发展现状,反思当前学科评价存在的问题。⒉全面反思“211工程”“985工程”等的实施效果。⒊廓清诸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概念的内涵、要素和边界,探讨中国特色和世界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⒋探讨“两个一流”建设必须重视本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⒌借鉴传统高等教育强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建设经验,汲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为中国特色“两个一流”建设提供世界经验和发展方向。

专家点评 高等教育是事关国家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根本命运的重大战略组成部分。2016年,学界针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任务及实施路径的分析上。创新型国家战略带来了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历史任务,使高等教育面临新格局下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机遇,这强化了构筑质量新底线、推进人才新观念的重大实践,推出了教育现代化领先于国家现代化实现的具体时间表,其顶层设计思路与实际发展路径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目前的研究坚持以国际一流水准为目标、以学科交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绩效为杠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未来需要注意如下问题:避免简单的政策解读,重点研究如何落实我国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着重研究我国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核心问题,理清国际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多样化丰富内涵。

(点评人:厦门大学教授史秋衡)

热点10.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入选理由 历史维度在社会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缺失这个维度,我们不仅无法解释很多今天发生的社会现象,也无法构建起一门独立的、切合中国社会的社会学学科体系。近年来,我国社会学领域的一些中青年学者认识到了我国社会学的这一缺憾和需要,从不同方向转入对历史因素的重视和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大致如下:⒈对中国历史上的知识构成与社会秩序逻辑的关系进行阐释。如对历史上的双轨治理体制、官僚人事制度、丧服制度、乡村建设、“伦”的思想渊源及运行传统等的研究,确立我国历史上知识与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此种关联所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了解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基本特质及相应运行方式的新途径。⒉梳理中国社会学史,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社会学史上的重大命题,如对“社会”“近世”“差序格局”等概念进行发生学的分析,考察其学术渊源与发展脉络,并与西方的相应理论进行比较与对话,以期建构更富有解释力和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⒊对中外重要社会学家的思想历程及其经典著作进行再研究,探讨其在学术思路上的变动机制和遭遇的诸种困境,以及这些机制和困境在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上的具体映照,以期激发当下社会学学者的想象力。

专家点评 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似乎应该是一个小众学术现象,但其对我国社会学的影响却广泛而深远。这是因为:⒈历史转向不是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意义上的,而是把历史感、经验感引入到社会学思维之中,丰富和深化社会学的自我理解和社会现实理解。⒉这一转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或依附西方,而是重构一种完整的中西古今的坐标系来理解今天中国社会。⒊对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本身的历史或者说知识社会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把握前人洞察社会的问题意识、视角和方法以及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从他们的研究中来重建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并开展比较,拓展我们的想象力。⒋这一转向有助于重建总体性社会科学,突破现有的学科局限,突破现有的要么制度主义要么文化主义的研究路向,把制度与文化、结构和民情等因素结合起来。⒌这一转向和回归的努力客观上必然产生构建基于中国历史和经验的社会学学科的效果。

(点评人:上海大学教授肖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