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3)

摘要:李中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副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中华教授师从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诸位哲学大家。由他领衔修订的《中国哲学史》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必修教科书。在本文中,李教授详细讲述了“什么是国学?”“国学的重要部分和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等话题,逻辑清楚、深入浅出、语言亲切,敬请观看!

《周易》里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无论先天或后天的天道,尚且不能违背它,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鬼神啊!所以,“天人合一”是国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宋明理学也大讲这个东西。

宋代有一个大哲叫张载,讲的四句话很有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什么叫为天地立心呢?就是天有心。天的心是什么?天地有生物之心,天地自然产生生命,是生命的源头、源泉。离开了自然界,离开了天地,生命就没有着落。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我们在寻找地外的文明,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地球上生命的源头在哪里?就是天地。《周易》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两仪就是天地。然后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有了上下等级,才出现了社会制度,才产生了礼仪。

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讲人类是自然界的子女,是不是?马克思也讲,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周易》里也这样说,有天地会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才有人类,有男女,然后繁衍产生了人类社会,才有一系列的制度。所以,人类能离开自然界吗?能离开天地吗?

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人三合相通,三者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不可一无也。”又说:“天地乃人之真本,天地有亏,则不能竟吾年。人命乃在天地,故欲安者,当先安天地,然后乃可得长安。”这是说,“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内涵之一是人与自然必须保持有机的统一与平衡,人类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自然,否则,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将不得安宁,甚至夭折。

大家看这是什么思想?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认为天地自然的本性就是生命。《易经·系辞下》称:“天地之大德曰生。”何出此言?“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即生而又生,生而不息,绵延不绝。它推动万物生生不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事物层出不穷,万物森罗,如斯宏大,就是最盛大德行。所以,《周易》体现了一种生命哲学,天地人三位一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今天人类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空气、水、土壤的问题。人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才开始有重要会议来讨论人和自然的关系,才有我们今天对于生态问题的重新认识。

大禹治水与古人对五行的运用

国学典籍中命名为“经”的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因为“经”里面含有古人所走过的道路,记载有很多教训。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经典中都有记载,这不是教训吗?禹最重要的功绩是治水,他的治水方式是从血的教训里得出来。禹的父亲叫鲧,是舜封的治水高官,水利部长,鲧治水多年,越治越乱,最后就被舜杀掉了。舜杀掉鲧的一个理由是“汩乱五行”,他把这个五行搞乱了,他不能认识水的性质,水往下流,不能堵,而要疏通。《尚书》里面就有关于五行的记录,“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终结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属于水。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由此而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变化、活动、升腾等特性。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木曰曲直,所谓“曲直”,即“枝曲干直”的缩语,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扩展、枝疏叶茂等现象,引申为木有生长、兴发、生机、条达、舒展等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金曰从革,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金的“从革”特性,来自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曰从革”认为:“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禁制、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土爰稼穑,所谓“稼穑”,植物播种谓之稼,庄稼收获谓之穑。古谓:“春种为稼,秋收为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有生长、承载、化生、孕育、长养的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