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5)

摘要:李中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副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中华教授师从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诸位哲学大家。由他领衔修订的《中国哲学史》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必修教科书。在本文中,李教授详细讲述了“什么是国学?”“国学的重要部分和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等话题,逻辑清楚、深入浅出、语言亲切,敬请观看!

孔子第二大贡献就是对“仁”的发现,以至于后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从字形上讲“仁”字从人从二,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将其进一步升华与提炼,与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诸多内容,并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同时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儒家学说。以儒家而言,“仁”的内容包涵甚为广泛,而核心则在于“爱人”。从道德修养上讲,作为一名合格的“君子”首先要懂得自爱,讲求“慎独”,不失时机地巩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一个人安身立世的根本,也是追求儒家“爱人”理想的基点所在。此后,孔子把这种“仁”的学说引入政治领域,进而形成了“仁政学说”的雏形,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社会民生民愿的关注,对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肯定,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孔子曰:“仁者爱人。”就是说人的本质,应该是爱,是仁爱,这也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儒家特别强调个人和禽兽的区别,叫人禽之辨。孟子有句话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差异在哪里呢?就是人有“四端”,人有四种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侧隐之心是仁爱的一个开端,要推行仁爱,首先你的心里要有侧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怜悯心,这样你才能把仁爱的道德推广出来。一个没有同情心,没有怜悯心的人,他不可能有人的行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你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羞耻,就是羞耻心、羞恶心。人如果没有这羞耻心,就不会有义的行为。“义”实际上就是合理性的意思。人的行为如何合理呢?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使你的行为符合规范,这就叫义。如果你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也不遵守交通规则,那这个行为就不合理。一个人如果能反思自己的不合理,趋向于合理,这就是义的行为,否则这个人就不义,不知道羞耻。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有辞让的心,才有礼的开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孟子说这“四端”是人所特有的,没有这四端就不是人,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四心”是生来就应该有的,它不是外力强加给我的,这就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人和禽兽的区别没有多少,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是几何的“几”,是微小的意思,“希”就是稀少的意思,人和禽兽的差别,太微小,太稀少了。这些差别“小人去之,君子存之”,君子要保存这一点差别,如果这一点差别你都不要,就把自己等同于禽兽了,那就是小人,这是人禽之辨。

儒家非常强调道德的力量。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道德上,如果道德不好,人的硬实力就会起反作用。所以这是道德主体性,构成儒家人文内容最重要的一点。孔子提出仁治,建立起“仁”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一部《论语》,就大量地讲了这个东西。中国的学问在18世纪传入欧洲,在欧洲曾经流行了一个世纪。中国人大多知道西学中传,较少有人知道,我们中学在18世纪是西渐的。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大都读过中国的著作,包括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茨、歌德等,他们都有关于中国的论述。我们现在有人在把这些人论中国的内容进行翻译。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确立成熟以后,他们反过来就看不起东方,像黑格尔这些人,就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他以西方哲学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的哲学。

孔子的第三大贡献就是兴办教育,有教无类。原来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那时候是有教有类,不是谁都能上学的。后来,孔子讲有教无类,开始办私学,所以孔子又是伟大的教育家。

中国人对孔子的认识是一个风向标。乱世的时候往往反孔很厉害,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有一部分人反孔,近代以来也有几次反孔。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