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6)

摘要:李中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副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中华教授师从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诸位哲学大家。由他领衔修订的《中国哲学史》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必修教科书。在本文中,李教授详细讲述了“什么是国学?”“国学的重要部分和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等话题,逻辑清楚、深入浅出、语言亲切,敬请观看!

中印佛教有何区别?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当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因为中国的文字一直保持到现在,世界就这么一份。文字不断裂非常重要,文字是文化的第一载体,印度用梵文写的佛经现在很难见到了,就是因为古梵语失传了。再加上印度的国教不是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流行,所以佛教后来在印度式微了,到现在佛教在印度也不占主要地位。因为佛教讲众生平等,不合印度的国情,印度的等级制度在古代太严厉了。所以,在印度的梵文佛经里,不是人人都能成佛,最低种性的人是不能成佛的,最低种性的人就像熏熟的种子,种到地上就不能再发芽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本土文化的磨合,到了唐代,逐渐融入我们的本土文化。其中一个标志就是认为众生皆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用儒家的性善论来理解佛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每个人心里都有成佛的种子,佛性不分南北,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人人皆有佛性。这个佛性论就是中国儒家性善论的翻版,和印度原有的佛教区别很大。可以说,我们的国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

《周易》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退”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做“新民”,做一个有新思维的人,这在中国的传统里叫日新,《周易》《诗经》《尚书》里面都有日新的观念。《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个字被刻在商汤王的洗脸盆上。而且古人把“日新”作为人的道德修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你不能守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你的思想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这在《周易》里叫与时偕行。偕是白头偕老的偕,与时偕行,就是人的活动不能脱离客观世界,包括环境、条件、时机。古人认为“时”含有某些必然性的因素,时和命连在一起叫时命,时和势连在一起叫时势,时和运连在一起叫时运,人不能违背“时”,如果违背,这个人就要倒霉了。动和静、行和止、进和退都要看这个“时”才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离其时,其道光明。

《周易》里讲,“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里面有阴爻阳爻,阳爻就是一横,把这个横中间断开一点叫阴爻。爻象征客观世界的变,爻的本质就是适时之变,变要随时,要适时,这是中华民族的适变哲学,生存之道。所以讲日新,讲适变。“适变”包括与时俱进,同样包括与时俱退。该退的时候得退,一味地进是不行的,一味地进就是亢龙有悔了,《周易》乾卦的最上一个爻叫上九,亢龙有悔,一个飞得太高的龙,飞得不能再高了,还想飞,那就跌落了。

《周易•乾•文言》解释这个卦,什么叫亢龙有悔?“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中的“亢”是议论物极必反道理的。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隐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人总会要死亡的;只知道获取而不知道失去。这些道理只有德才超群的人能懂吗?知道进取、隐退、生存、死亡的道理,而且又要不背离正当道理。这只有德才超群的人能做到吗?

在《周易》64卦里,每一个卦都是一个哲学范畴,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所以,《周易》虽然只有5千字,但它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部哲学著作。算卦只是在民间的理解,在精英的文化层面,是“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周易》的人不是拿它算卦的。

大家知道《周易》的乾卦,卦词有四个字,叫元、亨、利、贞。这元、亨、利、贞有很多很多讲法,古人对“利”的解释就是利益,在什么时候有利益?在秋天的时候,到了秋天,用镰刀把果实收集回来,就给人们带来了生存的利益。所以,利代表秋天,元是春天,亨是夏天,贞是冬天,春夏秋冬。还有人从道德角度来解释,朱熹认为这四个字就是“仁义礼智”。

我专门说这个“利”,《易传》对利的解释,“利者,义之和也”。利要用义来调整、调和,真正的利是符合义的,讲利的时候不能离开义,利和义是一对范畴。义利统一,不能重义轻利,也不能重利轻义。这个在六经里面,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被称为义利之辨,辨是辨别的辨,是分别的意思。所以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味地去讲利,那是小人,但是话说回来,一味地去讲义不讲利,这是伪人,伪君子,我们现在越来越明白这两者是要统一的。脱离了利的义,就是空头主义,脱离了利来讲义,那是画饼充饥,是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脱离了义来讲利,这个利就完全是私利。所以古人讨论来讨论去,改造了董仲舒说的“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变成了君子要“正其义而谋其利,明其道而尽其功”。社会一旦义利割裂,就要陷入矛盾,甚至造成两极分化。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就是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