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圆中回归“中国年”的真正韵味

在团圆中回归“中国年”的真正韵味

“恐归族”如何能过个欢乐年

过年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特殊情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春节恐归族”选择一个人呆在外边过年,确实是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今年32岁的韩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7年了,也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可是自从新年开始,每次回家,父母露出的只言片语都让他明白,原来父母在盼着他带个女朋友回家让他们看看。“更尴尬的是,比我年龄小的表兄弟姊妹都有了对象,有些已经结婚生娃了,所以父母期盼的愿望更加强烈。”韩先生说,谈对象这种事着急不来,有时候可能是缘分不到,可是每年回家,父母却是一次比一次急,想到这次过年回去又得面对他们遗憾的目光,就不想回家了。

采访中,大多数人表示大龄剩男剩女都会面临这样的状况,害怕被逼问害怕被逼婚害怕被过分关心,还不如一个人在异乡过得清静又自在。

而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恐归族”更轻易侵袭女性,而其中70%的人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感叹光阴虚度而有强烈的挫败感。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林先生说,老家光侄子、侄女就有十来个,每人起码得给100元的压岁钱吧,还有那么多的长辈,去拜年也得买礼物,还要给父母准备礼物,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光在人情方面自己就得准备5000的开支。可是自己参加工作才一年时间,平日的工资差不多只够日常开销,这么一笔支出还真有些受不了。

分析:多数年轻人有“恐归”心理

其实,“恐归族”们并不是不想回家,也许是因为生活、工作圈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家,成为他们肩上沉重的负担。

有民俗学家表示,中国人有两个传统,一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另一个是“欠债不过年”。这两句话是说,别人给过我们什么恩惠,我们不但要还给人家,而且还要在年前还给人家。于是,我们往往一到过年前就开始回忆曾经因为什么事欠过谁的人情、领过谁家的恩惠,假如没有还一定要趁着过年“表示一下”。考虑怎么还以及还的程序(往往是约人吃饭、给人送礼等等)都会劳神又“伤财”,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生理、心理以及经济三方面的压力,于是感到恐慌。

心理学教授贺佩蓉指出,“恐归族”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在青年人当中很普遍,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恐归”的心理,其实主要是社会竞争压力造就的“经济恐归族”,以及沟通方式的差异造就的“情感恐归族”。这些现象在反映一些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年轻人不应把回家当做一种甜蜜的负担,常回家看看并不一定要在春节,平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支招:只需抱着平常心叙亲情

社会学家表示,春节回家过年本是一家团聚的仪式,只要看淡礼尚往来,回家就是一件轻松而温馨的事情。如果子女为迎合父母的期盼而雇恋人敷衍老人,就违背了真诚的情感,变成了应付。回家过年只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习俗,与现在做什么无关,与有多少钱无关,与是否单身无关,只需抱着平常赤子心叙亲情即可。

“其实,多与父母沟通,只有用更多耐心去陪伴父母,才有可能真正让父母变得心宽嘴暖。”贺佩蓉说,“恐归”现象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的摩擦所造成的矛盾,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其实,春节重在团聚,不要把比拼财力变成春节的保留节目,固然中国人好面子,但也唯有能打破面子的限制,你才有可能过得更踏实更乐足。

心理学家同时还指出,过年压力大,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对于那些关心自己的人,要抱着理解的态度和善意的回应,与父母要多沟通自己的近况、感情生活,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对于朋友的热情邀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参加完全取决于自己个人的选择,不喜欢还参加还委屈了自己呢。此外,要量力而行,放下面子、攀比,不要一切向“钱”看,如此便能过一个无压力的团圆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