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城市规划“龙头”作用
随着城市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城市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充分理解、有效利用智慧城市的工具框架,进一步深化改革,重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和技术手段,更好地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实现城市发展更高水平、更可持续。
明确发展主旨。顺应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统筹”为遵循,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导、公众检验的工作思路,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通过“U化”城市,加强对城市的精确感知、精准引导、精细服务,促进物理城市与网络城市深度融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重塑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平滑社会发展链条,并内化为社会基因,提升群体智慧,真正形成“城市智慧”,呈现居民生活便利、生态环境宜居、生产安全智能的智慧社会图景。
更新规划理念。一是注重城市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创新系统相融合,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地区均衡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强化集约复合、有机共生、特色多样。二是注重绿色高效发展,有效利用资源能源,走生态发展、精明增长之路。三是注重公共服务均衡、公平及人性关怀。四是注重城市的动力、活力及创新性。五是注重建立多方参与的良性投融资体系。六是注重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城市治理的水平。
变静态规划为动态规划。一是要加强技术创新。规划工作应与数据化、信息化及规划管理平台相结合,将规划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环境资源变化数据、土地及建设项目数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数据及GIS系统相结合,形成动态管控的规划成果。二是要加强科学预测。利用大数据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动态足迹的收集和分析,动态监控土地和环境,更加科学地预测城市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并尽可能研究采用强大的、影响小的非侵入性技术建设城市。三是要加强动态完善。规划在生存底线、生态底线、环境底线方面是刚性的,但在发展空间上要有一定弹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不断完善。
变行业发展为协同发展。一是要加强系统融合和多规合一。目前我国的规划除了城乡规划部门主管的城市规划以外,还有发改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各部门主管的各类规划,相互之间需要有效衔接。二是要加强实践操作。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受土地、资金和项目、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形成项目池和资金池,完善和细化规划实施的内容和配套办法,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变自上而下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过去城市规划以自上而下为主,今后随着存量规划、微量规划和减量规划的增多,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开和PPP模式的推行,公众与投资者的实质性参与,将成为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规划研究、编制、实施、评估的全过程应加强社会智慧的有效吸纳,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法治基础。
智慧城市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升级发展。同时,智慧城市也只是一个引导城市发展的框架工具,需要通过内化提升并深度融合城市中的群体智慧,真正形成“城市智慧”,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陈伟清,覃云,孙栾.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及实践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N].中国建设报,2016-02-22.
[3]杨正洪.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美国联邦政府智慧城市行动倡议[EB/OL].电子政务发展前沿,国家信息中心,2016,(1).
[5]Andrea Caraliu、Chiara Del Bo、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J]. Vol.18,No.2,April 2011.
(作者简介: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研究室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