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箴:以智慧城市促精明增长(3)

沈金箴:以智慧城市促精明增长(3)

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契机和新通道

智慧城市力求使物理城市与网络城市深度融合,将进一步释放城市发展动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从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更多价值。因此,以智慧城市促进精明增长,必将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统筹空间、规模和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智慧城市不是去打造一个新城,而是对现有城市进行智慧化的改造和提升。随着国内城市进入微量增长、存量发展甚至减量发展,强调城市质量,注重绿色发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视文化保护,促进城市更新及修补、碎片空间织补,突出城市特色和自然环境特色等成为共识。这都需要依托智慧城市提供的软、硬件系统,融合城市规划、设计和智能技术,以加强数据流加快空间流的发展,织密人和城市、局地和整体的关联,力求在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延展及再生产上取得创新。同时,智慧城市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产业关联度,以细节、环节或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变革,培育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产业链条,塑造城市增长新动能。

统筹推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乡关系,注重城市的均衡空间格局及其对周边的带动,推动小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就是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促进实体空间的再组织和优化,有助于完善市域空间结构,进而提高城镇化的效率,逐步改善乃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均质化、精细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统筹地上、地面、地下三层空间的合理利用,是“三生空间”合理布局要求在立体空间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

融合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体,辅以企业深度合作;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由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以确保方向的正确与实践的成效;应用领域开发是企业与政府相互资源整合,以企业创新开发为主。

释放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整体活力。着眼于构建“生活场景+智能终端+APP+企业和机构+顶层治理”的城市整体治理结构,形成灵敏的预警系统、有效的应激系统、实时的评估系统和及时更新升级的结构系统,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向经济社会的渗透,不断进化城市整体肌理和智慧,打造四维空间意义上的“全新”城市。借鉴有关国家经验,以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破除发展壁垒,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地方政府灵活寻找切入点,技术服务供应商通过商业竞争寻找市场边界,同时鼓励重点领域率先探索突破,激活和催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和长远发展。

贯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链条,提高城市管理的系统性。城市的信息化进程和相应城市治理手段的应用,将破除城市各种“信息孤岛”现象,倒逼并深度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模式转变、法律程序完善、精细化管理和城市治理能力的加强。未来对城市发展的评价将转变为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价。今后,对城市治理水平的考核也将向综合评估转变,改变过去条块分割、部门分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将向部门统筹协调的管理方式转变,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全周期的无缝衔接和灵活响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