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鲜明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的重大实践课题。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感到迷茫,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固有根本”的论断,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两者地位的此消彼长。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搁置立场,专注于阐释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关系,而在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态度上闪烁其词。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必须将其放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跌宕历史中去考察。鸦片战争以后,睁开眼睛的中国人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方世界,也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渐次涌入,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影响不断衰落。一时间,欧风美雨来袭,西学风头日劲。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论、社会有机体论等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理论时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以西学为思想武器,为自强保种、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但是,民族危机并没有根本缓解,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彻底改变。历史证明,固守“中学”无法完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使命,照搬“西学”同样也不能担当此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最终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所选择,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因此,非但不存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恰恰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土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