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分析
受到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降水影响,国家实施的“三江源”“呼伦湖”区域生态保护和太湖蓝藻水华等生态治理工程效果明显,根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显示,三江源湖泊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退化得到控制;广西石漠化区2000年以来植被生态逐渐变好;太湖蓝藻水华近10年发生少,呼伦湖水体面积增加较快,洞庭湖和鄱阳湖丰水期面积偏大。
三江源:三江源地区包括果洛州、玉树州、海南州、黄南州的21县(市)和唐古拉乡,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三江源湖泊面积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近26平方公里,2016年湖泊面积较2006年增加了8.4%。面积最大的鄂陵湖平均每年增加2.6平方公里,2016年较2006年增加了5%;面积次大的乌兰乌拉湖平均每年增加10.8平方公里,增速最快,2016年较2006年增加了21.2%;面积第三的扎陵湖平均每年增加1.7平方公里,2016年较2006年增加了4.3%。
从生态气象学的指标分析,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现改善态势,其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覆盖度均呈增加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三江源有92%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植被生产力提高,草地退化得到遏制。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加、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36毫米,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7℃,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湖泊蓄水,也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工程措施效果的发挥。
呼伦湖区域:呼伦湖是亚洲中部草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2012年以来,国家在呼伦湖区域先后施行了裸露沙地综合治理、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等大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经过近5年的综合治理和2012—2014年降水增多,2014—2016年呼伦湖水体面积增加较快,恢复到2000平方公里以上。
广西石漠化区治理: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2016年全区石漠化治理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接近88,比2015年提高约4%,比常年提高近17%,达2000年来最好水平。但受少雨干旱、低温冰冻和高温热害影响,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波动较大,2003—2004年、2009—2011年有两个低值的时段。
太湖蓝藻水华治理:工业、农业、生活排污造成的水质恶化是太湖蓝藻暴发的根本原因,气温、降水和风速是蓝藻水华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分析,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016年蓝藻水华面积延续下降趋势,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系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