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方略(2)

薛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方略(2)

对支轴国家外交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路线,中国需要确定一些支轴国家。所谓支轴国家,就是有一定实力、对丝路建设能起到引领与辐射作用、对中国有某种战略依赖性的国家。这些国家最可能出现在第二类国家,以及第三类中的中等国家,也可能出现在第四类中的中等国家,但出现在第一类的可能性比较小。

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周边外交方略或许可以考虑这样的执行方式:选择若干个第二类国家,使之成为支轴国家或者准支轴国家。这方面,巴基斯坦是个成功范例。中国选择巴基斯坦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合作对象既自然也合理。现在的问题是,巴基斯坦方面没有就相关项目、计划达成普遍共识的情况下,中国方面仓促投入大量的资源,一些不应该做的项目被列入,一些应该缓一步再做的项目仓促上马。基于中巴之间全天候的良好关系,中巴合作项目应该注重长远合作效果,不必追求一时的闪烁耀眼。泰国有可能成为支轴国家。新西兰与马来西亚则可望成为准支轴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也有必要以第三类国家中的中等国家为重点,尽可能将之培育成支轴国家。这方面,中国过去的教训是把重点放在缅甸与斯里兰卡,而对孟加拉国重视得不够。孟加拉国对华友好突出表现在军事合作领域,并构成两国关系发展的“稳定锚”,有助于双边克服障碍发展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关系。也就是说,有发展成全天候友好关系的基础。没有必要因为日本在孟加拉国投资方面的暂时优势而气馁,中国重在长远。从斯里兰卡与缅甸的案例可以看出,“稳定锚”对于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巴布亚新几内亚应该成为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丝路线的重点目标国。

对于第四类国家中的中等国家,合作主要围绕领域与项目进行,其中部分可望成为支轴领域,但一般难以成为支轴国家,这一类中的小国体量太小,也难以成为支轴国家,太平洋群岛中的某些国家可能因为港口、机场的商业重要性,而成为支轴点,但这不属于常态。而且,中国不大可能像美国那样在全球布局设立军事基地。

根据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一类国家很难成为支轴国家。即使是对“一带一路”比较热心的印尼与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在其国内的提升也存在看法,并为此设定一些“天花板”,还担心中国在本地区影响力太大。对于这些国家,中国的应对策略或可奉行这样的原则:愿者欢迎,不愿者不勉强。可以比照第四类国家,尝试培育一些支轴领域。

对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很可能排在第一位。在中国国家安全、国际战略协作、双边军事合作、双边能源合作、经济走廊构建、运输大通道建设等方面,俄罗斯的作用都是其他周边国家难以取代的。一些学者主张中国放弃不结盟政策并与俄罗斯结成正式的同盟也与此有关。这种声音的存在价值是,提醒中国不应忽略俄罗斯的潜在价值,但这种主张难以成为主流,原因在于,政治与安全关系上俄罗斯与欧美大国磕磕碰碰、军事上与北约存在事实上的对抗;俄罗斯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又保持着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并在双方的能源合作、军事合作、道路联通、人员流通等许多方面体现出来;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不强、经济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中国如果与俄罗斯正式结盟,将在政治、安全、军事等方面与俄罗斯捆绑在一起。这是新版的一边倒,意味着中国决定在没有卫星国体系的情况下,借助俄罗斯的力量(主要是军事力量),以全面挑战美国的方式实现国家复兴。美国很可能因而把对华战略从“防范加接触”调整为“全面防范”乃至部分遏制(围堵),从而全面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关系。从存量的角度看,这对于中国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建立起来的全球经济网络与经济比较优势几乎等于釜底抽薪。从增量的角度看,中国全球利益的任何拓展,构建地区与全球功能领域秩序的任何努力,都可能被美国看作零和游戏,故而不会再有“容忍盟友加入亚投行”之类的事情发生,从而严重妨碍中国与欧美的政治经济合作,特别是贸易、金融关系,影响中国科技能力与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联盟中,中国整体实力强于俄罗斯,但在军事领域整体并不占优势,显然也不愿意让俄罗斯主导联盟军事事务。这使得联盟对中国的军事价值大大下降,而军事是联盟的核心事务。而且,结盟并不能消除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防范。

从俄罗斯角度看,俄罗斯在民族心理上一直认为自己是西方的一员,重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甚至希望加入北约,因此,主流民意并不赞成与中国结盟,普京也多次表示不会与中国组成任何形式的军事同盟。

总之,俄罗斯在中国外交中排在第一位是有条件的: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被削弱并保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俄不可能、也不应该结成军事同盟。5月份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未来只需要用更新的阶段代替新阶段,并持续下去。具体内容、侧重点可以依据需要调整。

小结

过去一年里,中国外交以奋发有为为基调,突出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并展示出自己的特色。周边外交方面,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与受益对象都是周边国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将在一些具体项目上照顾对方的利益。为此,他两次访问俄罗斯并在北京接待普京总统,访问了蒙古、巴基斯坦、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北、西南、南等多个方向的周边国家,大力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东部方向,4月份实现了与日本首相半年内的第二次会面,推动两国政治关系走向缓和。借助新加坡会晤马英九的举措,既有助于稳定两岸关系,也是稳定周边的一个环节。中日韩三国首脑恢复会晤与南海问题五个坚持的提出,都属于稳定“不稳定的东部”之举。中韩、中澳自贸区协议的签署对于强化与周边代表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具有象征意义。

上述外交实践,体现了新一届中国政府外交方略的一些轮廓。本文尝试围绕周边国家,勾勒一个相对完整的外交方略草案,就教于方家。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