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9)

摘要:鸦片战争时期,整个国家处于一种非常衰败、混乱的状态。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不断挑起战争,当时的清政府又是腐败至极,整个国家到了濒临灭亡的地步,在政治上非常衰弱,经济上非常贫困。由此,有人推测,此时的文化思潮也是乱糟糟一片。事实上,晚清七十年的文化思潮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与回味的时期,它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变化的开始时期,是新思想的孕育期。

他推崇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的孔子的路向。但是他对西学也持一种开明的态度,他不是一个顽固的守旧派,他跟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都是很好的朋友,而且他赞成民主和科学,反对君主制。这位老先生毫不含糊,他说“德莫克拉西”和科学这两大创造对人类的贡献太大了,虽然西方的文化路向错了,再走下去就是穷途末路,但是这两项创造应该吸收,中国应该“全盘接受”后再做“根本改过”。他充分肯定科学精神和“德莫克拉西”的价值,他没有把后者直接翻成民主,而是译成“自由、平等、个性解放”这样的精神,是按人权学说来做的翻译,当然包含了民主在内。

他认为中国当前应当采取的态度是:印度的态度太虚无缥渺了,我们不用。西方的文化要“全盘接受”而“根本改过”。所谓“全盘接受”的内容就是的“德莫克拉西”精神和科学精神,可见他的意思并不是真正号召要全盘西化,而是接受这个成果,而后根本改造路向,不能像欧洲那样用它追求物欲,追求眼前的利益,甚至发动战争。他还有一条,叫做“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他要把“中国的原来的态度”拿出来,主要指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种主张前边加了一个前置词,叫做“批评的”。意思是说,现在的需要跟孔子那时候毕竟有所不同,因此也要做某些改动,这样才可以把中国引到至善至美的孔子的路上去了。他认为,就全世界来说,也是要走中国的路,走孔子的路。他认为中国文化要复兴,全世界要由东方文化来救世,总而言之是要用孔子的路向来统一全世界的文化思想。他还引用了很多西方哲学家的话,说这都是主张用孔子的人生态度来改变西方文化上的弊病的。当时他这本书一出,连着印了八版,在文化界引起了轰动,受到了文化界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学西学的一些人说,你引证的西方人的这些话,人家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跟孔子根本不搭边。学中学的人说,你对孔子的思想也完全是曲解了;孔子哪儿有这么简单呢,孔子有很多奋发向上的东西,有很多斗争有为的为政、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哪儿就是你说的只是那么一味地宽厚平和、安贫乐道呢?这些批评是批评他知识上的错误。当然,从根本的理论上,很多人也做了批评。陈独秀、胡适以及后来的瞿秋白都做过批评。议论慢慢就上升到社会发展的方向的问题上去了。中国怎么能够再回到孔子的路向呢?怎么能够退化呢?中国还是要富强,还是要实现现代化的,文化思想还是要革新的。很快大革命就起来了,这一轮论争也就告一段落了。

  三、战争年代的文化风云

学术界有的朋友有这样的说法,说我们国家陷入危难特别是遭到日本侵略之后,救亡压倒了启蒙,新文化的启蒙思想、民主思想被救亡图存的思想压下去了。这个说法恐怕不太准确。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全民族要投身到民族解放运动当中去,这没有问题,但是新文化的启蒙思想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在那个战乱不已的年代里面仍然有所发展。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北洋军阀时期出现了“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没多久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开始;1927年蒋介石叛变,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国内战争接连不断,国民党针对共产党进行反革命围剿,国民党军阀之间的战争也一直是打打停停、没完没了,蒋介石连打带拉想统一,到底也没有能够真正统一起来。内战之外又有“外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1937年卢沟桥事变,八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抗战胜利之后,本来可以和平一阵子,然而国民党又发动内战,我们又进行了三年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20多年的战争一路下来,在这个期间,当然文化的发展就会很复杂,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文化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有很丰富的内容。时间关系,我这里只介绍两件事。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