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青词最早记载于唐代翰林学士李肇所编著的《翰林志》中。书中有言:“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朱字,谓之青词。”此中记载的“太清宫”为唐朝皇室的家庙,供奉的是道教太上老君的老君像,以及皇室先王们的圣像。而“青词”实际上就是唐皇室用青藤纸书写的用于斋醮祭祀的祝文。由于唐玄宗敕令青藤纸为此种告文的专用书写纸,所以,自玄宗时起,这种写于青藤纸上,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奏告文书便被定名为“青词”,正式记录于文献之中。而用青纸书写祭祀文书这一做法,在道教中是有经法依据和历史传承的。陶弘景在《登真隐诀》中说:“若欲上治邪病章,当用青纸,三官主邪君吏,贵青色也。上章者当以朱书青纸章也。”这种青纸朱书的用色,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在《上清灵宝济度大成全书》中就有记载:“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炁,纸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词,词所以捈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阳之精。书以朱,以类而感格。”从以青色作为东方始生之色这一点而言,道教崇尚青色,以青色为尊,青词以青纸书写是一种对上神尊敬的表现;而朱者,有“以类感格”的作用,青词是作为向神灵奉告的文书,需要与神灵相互感通才能达到斋醮的目的。所以,用朱墨书写是为了达到灵感互通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祝告文书使用青纸朱墨体现出一种敬献神灵的仪格,故而从早期的正一道开始,便有了这种传统,直到唐玄宗发布官方敕令将其规范化。至此,翰林学士李肇才将此种告文定义为“青词”一名而流传下来。
青词实际上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道教科仪仪式常用的祭祀词文,又被称作“青辞”或是“清词”。另外,在文学上有一个别名叫作“绿章”。道教的斋醮仪式渊源于上古的祭祀活动,是一种人们期望能够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重要的祭祀活动都需要书写祝告词文,通过诵读的方式以上达天听。单从词文的题目和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有与生命延续相关的、天气、节日、祈求家宅安详、祈诉农事、祈求仕宦平安这6个方面的内容,后世青词也大多采用这些内容范式。但是从宗教的斋醮科仪仪式的规范来看,由于不同的祭祀活动所行之事有所不同,祭祀的祝文内容也就不尽相同。道教早期的斋醮仪式便有斋仪和醮仪之分,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斋醮仪式所使用的“斋中青词”与“奏醮青词”所书写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斋词主要是斋主专致精神以求神明时所奏的祝文,也就是斋主祈祷神明佑护的奏词。而醮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醮之词,古时“醮”为祭的别名,这种专醮之词主要就是祭礼所用的祭祀文词;而另一种是醮谢之词,是用于斋仪之后表达对神明的感谢的祝谢之词,二者的内容大不相同。早期的青词多以斋词为主。晚唐之前,青词多是祈福请愿的斋词;而在晚唐之后,青词从注重斋词转向注重醮词。使这种转向得以出现的关键人物是唐代高道杜光庭。杜光庭的青词对后来建立青词写作内容与写作规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于因其大量创作醮谢之词,后世还有了“奏醮青词,只许谢过,不许祈福”这样的规定,可见杜光庭对后来青词发展转向的重要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