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道教的斋醮科仪仪式使用的文书中,并不只青词一种。但是,青词以其骈俪对偶的语体、隶事用典的文风,以及运用文学化的修辞的表达方式,使得其在具备宗教用途之外,也被许多文人墨客引借用于文人诗词的创作,被赋予了极大的文学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具专门用途和拥有独立形态的文章体裁,是中国诗词文化中一抹独特的形式。诗词史上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李贺等,都曾引用或创作过道教青词。其实,道教青词最初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李唐皇室的太清宫。后来,虽然不再局限于太清宫,但是在中唐以前,也大多用于国家的大型斋醮仪式中,民间难以接触到青词这种祝文。直到晚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用于其他官员的青词,意味着青词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到宋朝时,青词便发展成为“上自人主,下至臣庶”都可以使用的一种文体。至此,青词的发展达到鼎盛。甚至一度出现众多“青词宰相”,青词成为文人庶士问鼎朝堂的工具。这个时期的青词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只是自清朝后逐渐陨落,令人惋惜。
纵观整个青词的发展历程,除却青词本身对于社会生活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文人这个群体对青词的创作与引用,极大地推动了道教青词的流传,这是青词自身的魅力所产生的结果。青词将现实的宗教人文情怀与浪漫典雅的文学美感融为一体,是其最为独特的部分。道教青词以其宗教的实用功能与极具文学性的文体表达,成为唐、宋、明这三个时期一个特殊的文体形式,成为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中的一颗沧海遗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