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摘要:中国古代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把道德、行动与思想合而为一。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道德上的自我提升甚至突破,必须在行动与思想的共同前进、互相砥砺中完成。

2017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就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积极投身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去。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知识界和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身在现场的我,作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一边聆听讲话,一边思考问题。

一、知识分子需要批评,更需要建设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批评,是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发现者和批判者。的确,知识分子需要批判精神,其本质是一种求真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正是这种情怀和责任感,激发起知识分子的批评意识。

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真相是立体的,批评也不是一味的否定。知识分子在批评时,应该对批评进行足够的反思。世界从来不曾完美,何况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批评而批评,对推动社会进步价值不大,而且很容易滑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批评的虚荣深渊,与真相真理南辕北辙。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批评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也曾经激烈地批评中国教育,抱怨其“病入膏肓”。1997年底,我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转任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教育文化工作后,我才发现,中国教育的问题,靠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知识分子仅仅加入批评的大合唱,而不是积极建言献策,那么,批评只能是批评,现实永远不会理想。从此,我开始系统思考现实教育问题,先后在苏州市推出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计划、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等,并且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些建设性的举措,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品质,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建言献策的愿望。

建设,可以在任何岗位上进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知识分子能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最大建设。将一味的批评,变成合理化的建议,也是一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是批评的升级版。建设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一种卓越的批评,也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批评方式和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