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侠:“剑”与“犁”的协奏——世界大国“军事力量走出去”的历史思考

刘万侠:“剑”与“犁”的协奏——世界大国“军事力量走出去”的历史思考

编者按

对于世界大国来说,军事力量走出去执行海外任务不是什么新鲜事。从航海大发现开始,军事力量就一直是大国维护利益的保底手段,甚至“商船跟着舰队走”一度成为大国利益拓展的重要模式。当前,随着国际制度和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大国军事力量海外运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军事力量仍然在维护拓展国家利益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透过世界大国军事力量走出去的历史烽烟,我们既能看到他们之所以成功的经验,也能看到他们“触礁”后的教训,他山之石可攻玉,研究思考外军建设中的得失成败,对我们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不无裨益。

军事服从于政治。“军事力量走出去”是一种为实现国家利益而采取的理性行动,反映了国家的现实战略需求。历史上传统大国军事力量走出去,都有明确的国家目标导向,都经过了精心的谋划设计。在长期的军事力量海外运用中,这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注重境外基地体系建设,打造战略支点

西方对于海外基地重要性的系统论述,始于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但历史上大国对于海外基地的重视,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完成对黑海南岸诸城邦的征服后,就曾经把现属土耳其的锡诺普和特拉布宗作为海外远征的支撑点。近代西方崛起的过程中,其对海外基地的重视程度更为显著。马汉认为,没有军事基地,战时的作战舰艇将会像陆地上的鸟一样,不能远离自己的海岸。正是因为基地这种特殊重要的作用,所有大国无一例外地都把海外基地和补给点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历史上大国建立基地和支撑点,或通过商业收买,或通过签订条约,还有的通过强行租借或者永久性驻扎造成既成事实,以实现对战略要地的占领,有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18世纪初,英国海军在与法国海军的对峙中,就是凭借武力夺占直布罗陀海峡,牢牢控制了地中海到大西洋出海口的基地,获取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海上主动权,至今直布罗陀仍然控制在英国手中。

近现代以来,大国建立基地趋于使用更为和平、合法的手段。一战、二战结束后,美、英、法等大国都曾通过建立安全联盟、签署协议等方式,对原有基地体系进行了拓展和强化;冷战结束后,大国建立海外基地的努力带有更为“温和”的色彩,有的通过向驻在国提供政治支持和安全承诺,有的是在驻在国国内或周边局势动荡时趁机而入、尔后形成永久性驻扎,也有的是用经济援助换取军队的驻扎权,等等。冷战后美国在罗马尼亚建立的四个永久性基地以及俄罗斯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的军事基地,都是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手段建立起来的。美国在中亚国家的基地就是在“9·11”之后、中亚各国反恐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获得的。

目前,在世界主要大国中,美国在全球建有600余处基地,俄罗斯和英国在海外的永久性基地和临时驻扎点各约20处,法国在10个国家设有海外基地。这些海外基地的存在,不仅使大国的海外军事行动有了可靠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军事力量的覆盖范围,增强了反应能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