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最值得读的书籍——经典(4)

摘要: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标准有三条: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可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经典,它是人类长期文化积累的结晶,是长期筛选的文化精华,是保证文化传承的火种,是前人的文化达到的最高一级阶梯,是巨人的肩膀,是一把钥匙、一面镜子。

抗战时期国统区物价暴涨,《新民晚报》当时有一个标题叫《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这就是经典的活用,把形式借了过来。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说治国呀,不患寡而患不均。东西少不怕,只要平均一点,贫富差别不要太大,这样国家就能治理好。2015年11份,我在《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就用的标题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用其形并意(句式兼意境)

还有的把形和义结合起来,产生形式和意境都美的效果。毛泽东在1964年的时候曾经有个念头,他要骑着马从黄河口,翻过巴颜喀喇山,然后顺着长江走下来,走到上海,走一趟大约要四年的时间。当时中央已经同意这个方案,并组建了一个警卫排,给他找了一批马,在北戴河开始训练了。但是1965年,美国开始和越南打仗,毛泽东说不行了,去不了了。这件事情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年,后来写成一篇文章——《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中国是什么样子?因为如果1964年开始去骑马的话,至少要走四年,就不会爆发文化大革命。另外,他深入基层的话,会看到很多基层的事实,他的想法可能也不会那么天真了。

文章里,我假设毛泽东骑马走到黄河,又到了陕北了,会是什么样子?这时候陕北还很穷,毛泽东坐在这个山上,会有什么想法?《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写道:“现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权,却还不能一扫穷和困,给民饱与暖。可怜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今时放羊人。”以前陕北就是这样,很穷,陕北变富是最近这几年退耕还林以后的事。“可怜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今时放羊人”就是借了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形和意。古战场上那白骨,家里人还在想念他,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既借用了这种句式,同时借用了它伤感的意境。

用其意(意境)

《晋祠》:“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晋祠》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学过的,和《小石潭记》在意境上是不是互通?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