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今

听古今

摘要:听古今、说古今,亦可见古今人情相去不远。

小时候,每当孩子们淘气的时候,母亲总会说:“去,听大妈讲古今去。”于是,大妈身边很快就围了一帮小孩子。讲到最后,大妈必归结到这一句:“古今长,古今短,爱听古今的娃娃不要脸。”于是,小孩子们又在哈哈大笑中一哄而散。

长大了,慢慢地才知道,“古今”这一乡间俗语,是很古老的一个词了。在韩文公韩愈的诗里,就有“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的话。后来,又在清人徐仲可的笔记里,看到一则记载:“儿童叟妪皆有历史观念,于何征之,征之于吾家。”他说,光绪年间,他家住在萧山。他的儿子新六刚刚七岁,每自塾中归来,家里的佣人赵馀庆就给他讲戏剧里演的故事,如《三国志》《水浒传》等,新六听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后来搬到上海,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喜欢听姓杨和姓王的老婆婆说话,她们所说的也是戏剧中的事。“杨京兆人,谓之曰讲古今。”京兆,就是现在的西安。那时我的家乡,正属京兆,而“古今”一词,也正合于我们的乡谈。

再到后来,看到北京人刘继庄在《广阳杂记》里说:“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这才终于明白,听古今,并不算什么“不要脸的事”,而是古已有之的人的天性。老人们如此说,那是讲故事的手段,起着“且听下回分解”、调动小孩子兴趣的目的。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乡谈之所谓“古今”,类似于今之书面语“历史”。古亦今,今亦古。古可以鉴今,今亦可证古。听古今,可益人性情,启人心智,使人灵窍,使人清醒。“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把古今的益处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