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今 (2)

听古今 (2)

摘要:听古今、说古今,亦可见古今人情相去不远。

古人以史比镜,或冠以资治。历史好像一座孽镜台,能给我们照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谁创下千秋基业,惠及子孙后代;谁犯下深重罪孽,殃及后代子孙。它也像医案,在这本总账上,记着国民的疾病与健康、症候与结果。人们看了未必找得出方剂,可以去病除根,但至少总可以自肃自戒,警惕不要再犯同样的病。再好一点,从这里看出些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也说不定。历史又像是路标,它立在民族前行的无限行程的路旁,一方面记录经过的里数,一方面指给我们:这里是连续的转弯,需要减速并谨慎驾驶;那里是平坦的大道,但也不能太快,防止平路有倾险。

明代史学家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国外的史学家也说,历史的用处,是在警告我们不要再如此。这些话,都说得很对,也说得很好。我们读历史,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看看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从而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古人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平常也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同一个意思。

明代的何良俊,任翰林院官员时,到南京首谒名臣双江先生。先生问:“别来二十年,做得甚么功夫?”何对曰:“二十年惟闭门读书,虽二十一代全史,亦皆涉猎两遍。”不料先生说:“汝吴下士人,凡有资质者,皆把精神费在这个上。”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何听了也不大痛快,在他的笔记里写道:“夫三代而下,以至于今,越历既久,凡古人已行之事,何所不有?若遇事变,取古人成迹,斟酌损益,庶有依据”,如果师心自用,一遇变故,则茫无所措,遂至于率意定方,误投药剂,“非但无救于病,其人遂成沉痼矣”!何良俊重历史,这番话,说得其实是尽情理、有道理的。

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在其代表作《日知录》里感慨:“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在他看来,文人的“华而不实”与“无足观”,都是“不通古今”的结果。在这位学问家眼里,这样的人是算不上真正的文人的。

古今类似于历史,但与历史中的正史还稍有区别。所不同者:正史好像人家祖先的神像,画得特别庄严一些,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子孙的面影;古今则更有意思,那是行乐图小照之流,更充足地保存真相,往往令观者拍案叫绝,叹遗传之神妙。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