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卞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与深化(4)

——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三次会议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去除无效供给,改造传统落后供给,增加新供给;同时不能简单理解供给仅仅是提供产品或服务,还应包括强化有效的制度供给。

下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框架图。

图片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框架图

供给侧是分层的。首先是要素供给,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第二是产品供给,包括产品和服务;第三是制度供给,这就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了。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分析和调控经济有两个逻辑框架,一个是从需求侧入手,国民生产总值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构成的,这是逻辑框架。另一个是从供给侧入手,生产总值是由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投入形成的。这两个,一个是现实需求,一个是潜在需求;一个是解决总量问题,一个是解决结构性问题。我们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把握供给侧三个字,同时对结构性问题也要认识清楚。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西方的是不一样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的翻版。那么,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从学术史来看,19世纪初,萨伊(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的。他指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是供给学派的开端。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生了大萧条,原有的理论解决不了问题了,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开始盛行。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而凯恩斯理论认为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步发生的。所以当凯恩斯理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又开始回归到供给侧。当时出现了很多学派,包括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剑桥学派等,也出现了很多代表性人物,比如罗伯特·蒙代尔、亚瑟·拉弗、保罗·罗伯茨等。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