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转型来看,第一次产业转型是从美国到德国、日本,第二次产业转型是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产业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转型到了中国,所以当年我们承担了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现在,我们在进行产业转出,一个是转到中国的西部地区,但更多的是转到越南、老挝等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成本是在不断快速上升的。浙江的一家公司先在中国建了一个厂,后又在美国建了一个分厂,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中国和美国建厂的成本基本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是一样的?中国的土地成本、物流成本、银行借贷成本、电力成本、税收成本、折旧成本是比较高的,而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则比美国低。但是现在,我们在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上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弱。很多国际大牌正在逐步撤离中国。例如,全球最大的服装零售之一的优衣库,自2015年开始撤离中国,只保留了营业店,代工厂都搬走了,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很多。当年有人去非洲考察,到那边的产业园一看,通电、通气、通暖、通网,而且还有税收优惠。这些都是跟中国学的。而他们当地人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呢?200元人民币。我们再回头想想,2000年的时候我国农民工的工资也就是1000左右,而现在他们的工资远不止1000元,可见这些年人工成本涨得非常快。这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型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都是不可避免的。像无印良品、三星、西铁城等产业的制造,都在向外转移;而像沃尔玛这种大型超市也开始在中国不停撤店。这对我们来说压力都是很大的。从国内看,刺激效果减弱;从国际看,面临着“上压下挤”的态势。原有的发展方式、调控模式、增长动力都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效率是在不断递减的,因此不得不开辟新的思路。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又多次在各种场合,包括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在APEC会议上,在G20峰会上,都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很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了我们工作的一条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中央提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解决我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求平衡的跃升。
我们的课题组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路径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资源配置活力,动力是以改革为引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最终形成供求结构高效对接、生产力得到解放发展、经济保持中高速的新增长体系。这是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