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卞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与深化(5)

——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三次会议解读

三、中西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

在实践的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改革有两个最典型的实践。第一个是“里根新政”。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胀率达到了13.5%,这是相当高的了,失业率达到了7.2%,经济增长率是-0.2%,这是典型的“滞胀”。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美国社会已经很紊乱了,怎么办呢?里根上台之后,采取了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建议,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主张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开支,缩紧货币供给,这都是从供给侧角度来做的,很快地破解了“滞胀”的情况。可以说,里根新政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大稳健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里根新政在提高赤字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债务,但总的来说,里根新政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个就是撒切尔改革。英国和美国在政策上联动,经济上的相似性也很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零售价格同比飙升25%,比美国还要严重。这个时候,英国还面临着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多、工会力量过于庞大等结构性问题。当年,撒切尔主要采取了货币主义的观点,以收缩货币供给量为主,大规模推行国企私有化,实行减税政策,废除物价管控等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过改革,“滞胀”很快得到了控制,经济触底反弹,主要宏观指标波动缩小。因此,在很大程序上,人们认为撒切尔的改革挽救了英国经济,这是对撒切尔的认可。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西方政府也不限于从需求侧来调整货币了,开始逐步从供给侧采取措施。那么,中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西方的供给学派或者供给政策的实践有什么不同?我总结了五点。

第一,发展阶段不同。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他们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所以他们面临的是滞胀的压力——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而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尚未完成,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仍处于中高收入阶段,还没有跨过高收入门槛,也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和西方的基本国情是不一样的。另外,现在我们面临的是通缩,而不是滞胀。

第二,供求环境不同。国外属于消费型社会,而我们面临的主要是国内外需求不足。我们的居民消费率不高,社会福利也达不到西方国家的水平,所以整体环境是不一样的。

第三,制度环境不同。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我们的市场还不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西方是不一样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第四,政策手段不同。西方国家的政策手段主要是靠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是有限的。而中国既有宏观政策,又有微观政策。比如我们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价值政策、环保政策等。我们的政策手段很多,这是我们体制特有的优势,也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第五,动力机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只是在原有体制上进行小修小改,而我们国家则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的改革。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