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瓶子——海丝路上的青花奇缘(2)

“疯狂”的瓶子——海丝路上的青花奇缘(2)

分享技艺

在今天的阿尔布莱希特城堡里,几块电子触摸屏吸引着参观者。人们可以在屏幕上自己动手模拟制瓷:确定石英、高岭土和长石的配比,用手指在屏幕上捏出瓷胚形状,选择烧制的温度,用手指画出纹饰,最终电脑会呈现烧制的成品模拟图。

但在没有计算机的奥古斯都二世时代,欧洲人曾为仿制中国瓷器而抓狂。奥古斯都二世为了制瓷,不惜把他的居所阿尔布莱希特城堡改造成瓷器工厂。1705年,他雇用炼金术士约翰·弗雷德里希·伯特格带领其“科研团队”探索中国瓷器的烧制方法。

面对来自中国的瓷器成品,伯特格的团队实在无法通过肉眼判断制造的配方,他们主要靠“试错”的方式来摸索,甚至会参考各种臆测和传说。例如,欧洲有传说,“瓷器是由一种深埋在东方土地下的果汁制成”。还有人猜测,用蛋壳和一种鱼鳞混合研磨,加土加水和成泥,成型后掩于土中储藏百年可制为瓷器。

经过5年的摸索,伯特格尝试多种配方,终于在1710年成功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硬质瓷器。按今天的说法,伯特格或许称得上是用“逆向工程”破解了制瓷工艺,而中国瓷器是他的灵感之源,更是工艺标准。

反转剧情

今天的迈森,是“德国的景德镇”,是德国瓷都。在迈森市中心教堂的塔楼上,37个小型瓷钟,每逢准点,钟声响起,汇成一种融合了金属和瓷器乐音的新声乐。

丝路就是这种融合的纽带。当古代画有石榴、桃子图案的青花瓷进入欧洲时,欧洲的工匠们并不熟悉这些水果,他们在仿制时,便用中国笔法和西方人熟悉的洋葱制作出著名的“蓝色洋葱”系列青花瓷,至今仍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

英国陶瓷艺术家、小说家艾德蒙·德瓦尔在其著作《白瓷之路》中写道,以瓷器为载体,这种东西方艺术碰撞了几个世纪。

他写道,当阿拉伯人和西方人不再满足于购买成品瓷器,中国开始为外国商客量身打造“外销瓷”。按照欧洲人的记述,中国人当时对西方文化还知之甚少,对西方人要求瓷器上绘制的一些装饰,比如特殊纹章和宗教典故等,只能通过言传意会,最终图案完全取决于匠人的想象力。不少欧洲商人把这种订制瓷形容为“听筒传话”,听筒一边是欧洲人的商业设计,听筒另一边则是东方人的无限想象。

恰在今天,那些带着融合烙印的“华洋结合”式瓷器被视作一代经典。例如,雍正年间出口过一种釉里红盘到欧洲,在西方主题的画面里,插着翅膀的天使却有着中国孩童的笑脸。

黎玲说,迈森瓷今天约有三成销往亚洲,其中中国购买者越来越多,“作为瓷器大国,中国人更懂得欣赏”。迈森瓷的设计师还专门设计了以中国生肖为主题的瓷器,着眼中国市场。

从中国出发的瓷器,如今正承载着新的艺术内涵返回中国。三百年刹那时光,制瓷技术与艺术在东西方流转。西方人早年探索东方时那种财富、权力与欲望的张扬,在丝路交往中早已沉淀为技艺与文化的交融,这也许就是丝绸之路的最大魔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