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什么年轻人“叹老”,有的只是偏执的误解

从没有什么年轻人“叹老”,有的只是偏执的误解

又到一年青年节。近年来,舆论中对于“青年”该如何界定的争议不断,各种版本的年龄划分甚至出现了“数据打架”。此外,互联网上,诸如80后感慨“老年危机”、90后自叹“人到中年”,年轻人的“叹老”现象也引发关切。而在争论“青年”界定之际,近年来,一直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多数年轻人生活在房贷、职场、育儿、养老等压力之下,所以气质多是朝气丧失、暮气沉沉。(5月4日中新社)

每到青年节,例行都会有关于青年群体的一番盘点。这其中,既有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亦有围观者的解读赋义。由于节日的触动,一些年轻人总难免有些多愁善感、长吁短叹。这种微妙的情绪被公共舆论所捕捉,于是便有了诸如年轻人“叹老”“暮气沉沉”之类的嗟叹……而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判断已然由来已久。年轻人一次次被贴上标签,俨然每每都成了“待拯救”的对象。

80后忧心“老年危机”,90后自称“人到中年”,看起来他们真的是在“叹老”无疑了。可就是这同样一群人,他们很可能又会在六一蹭着欢度儿童节,理直气壮地标榜自己“还是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叹老”与“装嫩”,已经构成了这群年轻人的一体两面。他们或情真意切或漫不经心的发声,实则并不指向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精神气质,而更像是一种无厘头的、去意义化的情绪宣泄而已。

任何急于将年轻人类型化、模型化的尝试,注定都不会那么容易。当他们“叹老”时,认定其老气横秋;当他们“装嫩”时,断言其幼稚可笑——这些结论看似都对,实则都错得离谱。毕竟,关于年轻人精神状态的研究,从来都是一项高度专业的社会学议题。透过网络空间的只言片语,就简单粗暴地将之归类概括、总结陈词,往往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年轻人到底有没有“叹老”?也许有,也许没有;而“叹老”又到底意味着什么?更是没人能说清了。的确,中国多数年轻人在房贷、职场、育儿、养老等压力下负重前行,由此所导致的苦闷、压抑的生活状态也是客观现实。在这一前提下,若还要年轻人始终保持青春意气、昂扬斗志,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全社会似乎总是抱持着一种理想化标准,来期待所谓“完美的年轻人”。于是乎,那些年轻人回应生活的自然反应,也便被说成了是暮气沉沉了。

要么完美,要么完败;要么朝气蓬勃、要么死气沉沉……不知从何时起,大众舆论关于年轻人的品评,已然陷入了非此即彼的粗暴二分法之中。在这种近乎偏执的思维之中,年轻人的一言一行被无限放大,然后被冠以各种绝对化的定语。而事实上,除了“杰出青年”“失败青年”之外,我们其实更应该接受大多数“平凡青年”的存在——他们有时会叹老,有时会装嫩;有时很高昂,有时会低沉。但总归都是,努力而真实生活着的人。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