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封疆大吏沈葆桢对老师不敬,老师气得说“拜拜”
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记载,清代的孙锵鸣曾是道光丁未年会试的同考官,按照科举惯例,后来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与沈葆桢都是他的门生弟子。李鸿章为人圆滑,他与孙老师关系很好,“执门生礼甚恭”,但是,学生沈葆桢对孙老师就不那么待见了。
光绪四年(1878年),侍读学士孙锵鸣因事被撤职后,主讲钟山书院。当其时,学生沈葆桢正是当红的两江总督,按理说,在学生的地盘上,孙老师的日子会很好过的。但是,就是在孙锵鸣担任这钟山书院山长的时候,他气得与学生沈葆桢断绝了来往。
沈葆桢才上任两江总督时,按照当时官场规矩,与他同城的江宁藩司应该第一时间来拜见他。但是,这个江宁藩司迟迟不来,让他大为光火。是什么下属敢有这个豹子胆?!——原来,这个江宁藩司是沈葆桢的老师孙锵鸣的哥哥,叫孙衣言,也是个大名士,他“自居老辈”,对于这个后生晚辈领导“既未迎迓,亦未莅衙”,当然,沈葆桢因为他是自己老师的哥哥,也不好拿他怎么样。但是,就因如此,沈葆桢才当两江总督时就对孙老师有了意见。舌头与牙齿近了,难免会咬一口。问题是孙藩司不知领情,在工作中“意见亦与葆桢大不合”,这就让沈总督对他没有什么好感了,后来找了一个机会,请求朝廷将这个难缠的主儿调回京城,此是后话。
在孙锵鸣担任钟山书院一把手时,有次选拔考试,孙“院长”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批阅书院学生的试卷,“取课卷前十名”,上报两江总督。但是,沈总督却不认同老师的评判结果,“不独颠倒其甲乙,且于渠田(孙锵鸣)先生批后,加以长批”,而且,身为学生的沈葆桢拿着总督的架子,当着下属的面指责孙“院长”——他以前的老师——在批卷中的诸多错误,孙老师在朝野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一来,他觉得颜面扫地,气得立即抬腿走人,与学生沈葆桢断绝了来往。
对于这件学生挑老师的碴,老师愤而与之断绝关系之事,“江南人士,皆谓……沈文肃无情”,加上沈葆桢与孙衣言之间的龃龉,从此,“沈、孙两家宿怨,始终未解”,成为一桩公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