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形到无形的延伸
未来,“一带一路”将继续扎实推进,带给国际社会的不仅是“宽广之路”,更是“大道之行”。虽然“一带一路”在最初阶段是以有形道路、桥梁、港口等进入人们视野的,但如今这一倡议已日益在标准、理念、文化、价值、话语等无形层面彰显时代潮流、文化温度、发展规律,有效打造人文格局、助益“通心工程”。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一带一路”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有自身的历史独特性以及文化识别效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价值共振。“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化。2016年11月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这是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见,中国日益将治国理政思想与全球治理实践结合起来,赢得了国际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一带一路”是迄今为止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它是中国首倡,但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既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共同发展创造机遇。
“一带一路”高度强调“先有文脉,而后有商脉”。如果“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讲经济利益,是很难持久的,必须打通文脉才能持续地激活商脉。习近平主席出国访问之时,常常以文化始、文化终,深度挖掘并有效传播“一带一路”故事。2016年1月21日,在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伊朗《伊朗报》发表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丹葩结秀,华实并丽。石榴早已从伊朗到中国落户,又因果实累累在中国被赋予新的寓意,象征兴旺繁荣。它见证了中伊两国人民沿着丝绸之路开展友好交往的历史,预示着两国合作还将收获更多硕果。”石榴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更象征了今天的丝路精神——包容团结。
重视战略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更需夯实智慧对接。未来,“一带一路”将推动全球信息、知识、人才、智慧的顺畅流动与对接。“一带一路”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但首先应该是“智力丝绸之路”。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中外丝路智库建设与合作;另一方面要争取青年人,不断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中国政府已经承诺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其他层面的人才培养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在2013年9月,“一带一路”还是一个看似比较“缥缈”的中国倡议,但自2017年5月为节点,“一带一路”将日益成为“扎实”的国际共识,而且要凝聚全球智慧,为“黑天鹅”事件频发的世界注入更多“光明”的确定性,增强所有参与方的获得感与舒适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