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起“和平之路”的新希望

承载起“和平之路”的新希望

蓝天白云下,位于首都明斯克的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雄伟、肃穆。拾级而上,是高耸入云的方尖碑。入口前,一位背着枪的红军战士同心爱的姑娘惜别的雕像,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回战争年代。

这个5月,对于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来说,有着太多的“纪念”。不仅在于,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还有一些新的“历史记忆”。

两年前的5月10日,习近平主席来到白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次日,在卢卡申科总统陪同下,他在胜利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在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接见二战老战士代表,并在博物馆纪念簿上写下了“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今年的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谈到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时,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五条路”,居首的,就是“和平之路”。

白俄罗斯人告诉我们,对“一带一路”这条和平之路,他们有着强烈的共鸣。

有一种情谊叫“战火中缔结”

历史中常常蕴藏着答案。

对于白俄罗斯人来说,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硝烟弥漫中的血与泪、痛与爱,记录着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英雄诗篇。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对白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发动进攻。正是从这里,苏联卫国战争打响第一枪。历时4年的卫国战争,夺走了白俄罗斯235万多军民的生命,占全苏联死亡人数的1/10,相当于当时每三个白俄罗斯人,就有一人在战火中死去。

中国人民熟悉的《自己去看》《红樱桃》等战争电影的故事原型都发生在白俄罗斯。但是很少人知道,在白俄罗斯人民的抗战中,也有中国人的身影。

“在维捷布斯克,那里有中国人领导的地下侦察小组,参与反法西斯斗争。他们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白俄罗斯的历史学家们记得一清二楚。”博物馆副馆长安娜·加林斯卡娅充满感情地提起那些名字、那些故事。

1942年4月至1943年9月,在维捷布斯克,由华人李普蒂(音)领导的一个反法西斯地下小组借助另一名华人楚查林(音)开设在德占区里的洗衣店收集情报。中国哈尔滨人张旺福(音)的两个女儿米拉和伊琳娜也是小组成员。他们根据德军送洗军服的数量和相关证明文件等物来判断德军有哪些部队进城、哪些部队离开、兵力多少,并把这些情报提供给苏联红军的侦察小分队和当地游击队。

不幸的是,李普蒂和楚查林后来被捕牺牲,米拉和伊琳娜也被关进集中营。李普蒂的妻子和儿子迎来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后一直生活在白俄罗斯。

这些故事,都已出现在博物馆里“白俄罗斯与中国——战火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展区中。安娜·加林斯卡娅告诉本报记者,白俄罗斯历史学界还在挖掘中国人同当地军民一道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史实,博物馆也通过各种方式走入学校、社区,让这些名字和故事被更多人了解。

共同的历史记忆,让两个国家有了情感的共鸣。博物馆馆长德米特里·什利亚赫金感慨万千:地理上两国相距遥远,但并不妨碍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白中两国人民用鲜血结下了牢固友谊。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