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昔为“独木桥”今如“成人礼”

恢复高考40年:昔为“独木桥”今如“成人礼”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在南昌市蓼洲街社区有一位叫甘福保的老人,因对高考有着的特殊情怀,从1978年开始,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买一份当年的高考试卷收藏,一直坚持到现在,细数下来老人收藏的高考试卷已经有39份了。(中国青年网  6月1日)

转眼之间,离自己参加高考也已过去20年。回想当年,高考还是在酷热难耐的7月间。骄阳似火,蝉鸣蛙唱,为本已忐忑难安的复杂心情又平添几分紧张烦躁,使人辗转难眠。高考早上,一遍遍检查准考证、学生证,检查所有文具用品,生怕疏忽或遗漏下什么,好像得了“强迫症”;早早地就等候在考点旁,看着威严的武警卫士,庞大的考生族和更为庞大的亲友团,心中不禁更没底,又像得了“抑郁症”;考场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纸笔间,当手肘出汗浸透草纸,也毫无察觉无暇顾及,只感觉两三小时实在太快,又像是得了“怀疑症”。

1977年冬,中国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闸门”再度开启。除1983年高考时间为7月15日至17日之外,直到2002年,高考时间都固定在每年7月7日至9日。事实上,对于高考时间安排在7月,多年来社会各界都存在争议。主要意见是7月正值酷暑天气炎热,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等各方面都十分不利。当年应考之时,一些体弱考生因暑热和紧张而发生晕场,被考务、医务人员架出抬出,也是司空见惯的考场一景。此外在我国南方许多省份,7月间洪涝和台风频发,也为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教育部出于人性的体贴关怀,经过反复论证,在2003年将高考时间提前6月7日至9日,广大考生高考期间终于不必再受双重煎熬了。

当年的高考,是不折不扣的“独木桥”。改革开放初期,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够通过高考升入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堪称凤毛麟角。以恢复高考的1977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仅为4.8%;至1981年,录取率才逐步突破个位百分比,首次达到11%;到1997年,那一年我们恢复了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即便取得这样的历史成就和国际威望,但当年录取率也才是36%。当年的高考,对于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当然是“独木桥”,有千军万马的莘莘学子为之拥挤为之奋斗;它也更像“跃龙门”,在农业人口占到绝大多数的我国,无数农家子弟要“洗脚上岸”跳出农门,改变祖辈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处境,高考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上升渠道。而且当时只要被高校录取,就自动拥有干部身份,读书时享有生活补贴衣食无忧,毕业后国家负责工作分配,或进机关院所或入各类国企,总之高枕无忧翘足可待。因为有这样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高考又有着至高无上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所以被全国人民高度重视和尊重,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高校被称为“象牙塔”,而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也自然是极其正常的。

而今的高考,更像是意义深刻的“成人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极大增强,水涨船高之下,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换句话说,就是招生容纳量更大了、教育水平更高了、考生选择面也更宽了。最直观体现就是录取率的攀升,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933万人,录取675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70%;在2015年,当年高考录取率为74.3%,而这期间最高时更达到75%。对于考生来说,如果不特别执着于名校,基本上不愁无书可读,这也是我国高教事业从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发展转变的重要体现。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大部分处于十八九岁年纪,经历了“花季”和“雨季”的美好,经受过高考冲刺期间炼狱般的拼搏洗礼,无论身体素质还是心智思维,都处于向“成年季”转变的重要关口。高考之后,这些大孩子们就纷纷背起行囊离家远行,进而开始步入社会和融入社会的人生新阶段。因此,当高考逐渐褪去“人生大考”的色彩后,仿佛更像个特殊的“成人礼”,而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高考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为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1年起教育部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政策限制。除部分特殊高校外,考生报考普通高校在年龄和婚否方面已无障碍,这意味着高考门槛进一步降低,而受益群体也更加扩大。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六七十岁的高龄考生为一种信念,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执着参考的励志故事。其实当今社会,对于我国公民来说,只要胸怀求学理想、能够持之以恒,接受教育改变人生的渠道比比皆是,高考早已不是唯一阶梯。我们也正在进入一个人人若想成才、则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发展新阶段,而这也是成就伟大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阶段。值得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了这阶段,同时也都获益于这阶段。

再过几天,今年的考生们将心怀梦想步入考场,也将意气风发成就理想。40年前的考生们已鬓添白发韶华不再,20年前的考生也正值壮年负重前行。那么作为一个高考改变人生的过来人,在欣慰他们不必再遭受“独木桥”的拥挤折磨时,更要满怀真诚衷心祝福,祝他们能够将这个“成人礼”过得更有意义,并且自此扬帆启航,踏上美好的人生征途。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602/950120.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