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法学教育 助力法治建设

改进法学教育 助力法治建设

摘要: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法治人才投身其中,为我们打造富有特色的法学教育提供了方向。如果一些法学院校能针对“一带一路”国家量身定做,培养一些精通当地法律法规的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特色。法学院校可以和外语院校合作,将法学教育和外语教育结合。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法学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法学院校如何助力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

研究中国案例回应现实问题

记者:如何评价我国法学教育对法治建设的作用?

王利明:任何事业兴旺发达的根基都在于人才。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必须依靠法治人才的辈出,而法学教育正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从法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已有数百万,他们很多都投身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等各领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奉献了青春和汗水。许多工作岗位上的杰出代表,都曾接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培养和熏陶。应该说,法学教育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也基本上适应了法治建设的需要。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法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相对于法律专业素养的训练,法学教育中对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培育还不够重视;法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总结提炼还不够充分。

记者:如何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

王利明:现实中,一些法律专业素养很高的人出现了野蛮执法、徇私枉法、以权压法等行为,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其品德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不仅适用于法治建设,也适用于法学教育。因此,法学教育既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法律专业素养,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

法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着力打破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例如,可以让法学院校的老师去实务部门挂职,派实务部门的同志到大学来任教,不断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又如,可以邀请一些著名律师来高校讲解实务经验、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生动感受法律实务。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搭建平台、打通渠道,鼓励支持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和律所等实务机构进行实习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强调从我们中国的法治实践出发,研究我们中国的现实案例,回应和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不应一味地将国外理论和案例用来简单比对中国现实的法治实践。

事实上,中国不仅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还曾孕育出享誉世界的中华法系,这些是我们能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历史根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我们法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丰厚素材。因此,我们完全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法学教育中。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