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2)

进一步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2)

——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肖冬松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记者: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各种新理论新观念不断涌现的当今时代,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肖冬松:习主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又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不是某个方面的特殊规律,而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尽管社会变化万千,实践不断发展,但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仍然是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基本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高扬旗帜,凝神聚气,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

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把原原本本学习研读经典著作与结合新的实践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结合起来;把加强经典著作的系统研究与加强经典著作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时代课题结合起来。要加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研究,深入阐释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记者:《意见》为什么要着重强调建设这三个体系?它们包含哪些内容?

肖冬松: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各领域,涉及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等诸多学科。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创新,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加快构建立足中国实际、适应社会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能不能屹立于世界思想和精神之林,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贡献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我国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只有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还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充分彰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主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各学科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科衔接的教材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主要是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强化主体意识,努力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性进展;立足我国实际,树立国际视野,在打造中国学说、提升学术品质上下功夫,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制度保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学研究人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主要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化,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表述方式、表达风格转化体现到各学科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大众化,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推动中国话语的国际化,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