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1、文化自信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

从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相关性来说,它是当代中国现实中最重要的政治性问题。因为它是中国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难以说清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必要性,难以说清制度的优越性和它对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智慧的继承性,难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国话语、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如果我们脱离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把文化自信问题变成一个与中国道路选择和制度建构无关的所谓纯文化学的问题,就是把沸腾着中国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时代性课题,变成一个书斋中的问题,遮蔽了它在中国现实的重要意义。

从文化本身来说,原本不存在“自信”与“不自信”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怀有眷恋和热爱之情。“美己之美”是文化民族性的表现。当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问题,它就不会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肯定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文化自信的对立面是什么?是文化不自信,是文化自卑。在当今,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只有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和当代现实的舆论场才能理解。

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新中国建立前近百年的历史中,屡遭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国人中曾经弥漫着一种文化自卑情绪。从技术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最后到文化不如人。总之,中国一切不如人。连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月亮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伟大胜利。但是文化自卑思想,在一些人中并没有由于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完全绝种。它的现实表现就是关于道路和制度的选择问题,认为中国应该走世界文明道路,所谓世界文明之路,就是以西方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之路。这条路才是世界文明之路,才是人类发展的普遍道路。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完全离开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轨道,是沿袭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和文化专制主义之路,是自外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封建社会老路。

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就是世界文明之路,是人类的共同道路,而中国根据自己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自己的国情选择的道路就是非文明道路呢?说到底,就是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在当代中国,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怀有自卑心理的人,就不会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种极度的不自信的表现,就是以西方的“普世价值”作为衡量中国现实的尺度,把别人鞋子的尺码作为衡量自己的鞋子是否合脚的标准。如果说,“郑人买履”是宁愿相信鞋样而不相信自己脚的蠢人,那种鄙视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而只相信西方文化优越,是中国曾经被殖民的余毒未尽。如果离开中国近代百年的耻辱史,脱离当代关于中国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构建的论断,就不可能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提出文化自信问题。把文化自信问题放置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传统文化”错误彻底“反省”的背景下,显然是一种理论误导。这不仅不理解文化自信问题的现实性,而且会导致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的历史进步潮流,诱发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

当然,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具有政治现实性,而且包含文化理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性的问题,必然同时会呈现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问题也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学理性极强的学术问题。不懂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不懂文化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就难以深透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而且着重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说明,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内涵,它涉及的是文化能动作用,以及只有文化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为什么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当代文化结构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是只应该适应市场需要呢,还是同时要具有规范和调节市场主体作用,防止资本的逐利本性对道德对思想对政治产生负面效应?文化理论问题研究越深入,对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就会越深透,就会从政治问题进入到理论问题来思考。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只有被理论所把握,并且能从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才能真正进入广大干部头脑并为群众所理解。

文化自信更基础。文化包含着价值观与理想和信仰,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也是民族成员的素质提高和道德修养之泉。作为精神家园,它仿佛是巨大建筑物的地基和承重墙。没有地基和承重墙的建筑物是经不起任何震动和冲撞的。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经不起强敌入侵和政治上的狂风巨浪。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道路的选择、理论的创新和制度的构建,如果不注重文化建设,精神田园杂草丛生,就如同要建设高楼而不夯实地基一样。

文化自信更广泛。文化的主体是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化自信问题不仅仅属于文化人,属于知识分子,属于文化工作者,而且属于全体人民,属于各个不同领域和不同职业,属于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在社会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如同空气,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人不在。只有建立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才能从文化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最广泛最大程度的认同。

文化自信更深厚。文化有不同于经济和政治的特殊功能。文化当然是由经济和政治决定的,但它的反作用又会超越经济和政治的时空限制。在社会形态变化中,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会为新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取代,而人类文化是一种继承和积累性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君主制度不再存在,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文化仍然作为文化传统在发生作用。文化当然也是变化的,但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会因变化而没有传统、没有积累、没有继承。在社会结构各因素中,文化的作用是最为持久的。不仅持久而且深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深且厚。它有长达数千年的持久性积累和发展,既有我们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又有近百年革命先烈创造的革命文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创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代表过去、代表现在,又代表未来。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文化持久而深厚积累基础上选择发展道路、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的。它不是浅土插花,而是在文化沃土中深根栽树,得到中国深厚文化之泉的持久的浇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儒学经典,从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大海般的哲学智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