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和践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丰富和践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确立了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党中央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既坚持将开发扶贫作为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治本之策,又特别指出开发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精准。在此思想指导下,精准扶贫成为我国“十三五”决胜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而原先“引活水、挖穷根”的开发式扶贫则更加注重帮扶济贫的精细化、准确性和实效性。我国开发扶贫工作砥砺奋进,不断取得实效,并呈现出如下四大新特点。

锁定“锅底人群”

改革开放前夕,我国贫困发生率高达30.7%,且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来自农村。改革开放通过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农产品价格上升通道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迅速解决了我国农村过半以上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在此基础上,1986年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开始以国内新划定的273个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区域性大规模扶贫开发。

随着国家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以及农村各项普惠式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实现了7亿人口的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5.7%,农村现行标准贫困线以下人口仅剩5575万。调整后的现存国家级贫困县的自然村通路、通电、通电话比例均已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些数据一方面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主导的举全国之力,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集中扶贫开发模式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推进至“最后一公里”,步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经过近30年持之以恒的扶贫开发,目前我国较易脱贫的县、村以及家庭都已经成功实现脱贫,而尚未摆脱贫困的人群实际上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自身脱贫能力最弱、扶贫开发成本最高或脱贫返贫易反复的“锅底人群”。现存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存在生产生活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交通阻塞不便等特殊情况。对于这些因各种原因至今尚未摆脱贫困的“锅底人群”,继续采用常规思路和一般办法,显然不切实际。

针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这类新情况与新问题,需要我们转换思路,因地制宜,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精准扶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我国扶贫开发路径必须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对象要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聚焦,切实做到谁贫困就帮扶谁,帮扶必须是针对扶贫对象特点与实际状况的“个人定制”式的精准帮扶。我国新的精准扶贫方案强调,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直接实行帮扶干预,需要更加注重扶贫开发的精细化和靶向性。因此,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精准发力,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显著特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扶贫首在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各地扶贫开发工作时多次强调扶贫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摆脱意识贫困,就是要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摆脱安于贫困的意识,既要摆脱“安贫乐道穷自在”的观念,也要摆脱“怨天尤人”、“等靠要”思想,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扶贫首在扶志,扶志需以“立智”作保障。“立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扶贫开发要摆脱发展思路上的贫困;二是扶贫开发要着眼长远抓好教育扶贫工作。这就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