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对接:有效应对社交媒体对文化安全的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既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又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社交媒体的文化自觉以文化安全为条件,文化安全是实现文化自觉的保障。文化安全强调一国文化形态能够始终保持其优秀特质和精神品格,始终保持其民族特色和独立性,并会随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被不断传承创新,而不被其他文化和外来文化所同化、侵蚀甚至取代。
当前,网络媒体文化安全面临挑战:一是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文化安全问题易长期潜伏。习近平同志指出,相较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命门”和“隐患”。美国密歇根大学十位学者研究发现了社交媒体基于算法不同已经存在的、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形态信息茧房”。APP手机应用软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已推广应用,但此类软件的开发与服务,其核心运算技术与开发平台依旧掌握在技术先进的国家手中,文化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只有加强互联网技术基础研究,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更好掌握国家文化安全与发展的话语权、管理权和领导权。二是“去中心化”“人人皆媒体”的技术逻辑,使每位用户获得话语机会的同时,也使不法分子利用社交媒体煽动宗教极端主义,教唆民族分裂和恐怖活动等恶劣行径更加隐蔽,破坏性增强。事实上,熟人信息化趋势使不明信息、虚假信息可信度大大提高。非理性、过度情绪化、舆论暴力、不良社会思潮在社交媒体中易发频发,从而严重阻碍文化自觉的实现。社交媒体不能成为“法外之地”。社交媒体作为媒体,对其治理既要充分考虑网络媒体的特殊性,又要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属性和特质已指明了新媒体与网络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必须打破固有观念和思路,创新引领模式。
文化安全的保障作用属于国家内外形象的保障。社交媒体草根化特点更易推行“走进来”“走出去”战略,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兼容并蓄的文化注定具有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需用新媒体方式创造性转化,用“微”述说、“微”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的“微”领域“走进来”“走出去”,“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同时,要与世界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在融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进程中,主动防御各类冲击,从根本上维护文化安全,促进文化自觉。
(作者:刘娜,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研究”课题组成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