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三个文化带”保护与利用

北京地区“三个文化带”保护与利用

摘要:三个文化带的实施,有利于疏通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为构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点线相连的历史文化景观与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础。依托北京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而带动包括京津冀三地三个文化带周边区域社会文化及区域经济更好全面发展。

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发展格局中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并且将“推进长城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列入了主要任务。

一、长城文化带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北京域内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修建于明代,东起平谷西至门头沟途径北京6区,全长573公里。

据初步统计,北京长城已开放点约17处。其中八达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4处为国家级4A级景区。

北京市建设长城文化带,计划利用5—10年的时间,使历史上拱卫京城的军事设施成为当今北京北部的历史文化体验带和生态环境保护带。

长城文化带的提出是北京市落实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及中央领导关于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讲话精神、贯彻全国长城保护工作会议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它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二、大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北京段大运河由昌平至通州途经六区,南新仓、什刹海等10处点、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玉河故道、澄清上闸等列为世界遗产点段。

北京市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工作,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开展了大量保护管理工作:1.开展了大运河保护基础工作,对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点进行了梳理,确认了北京段近40处大运河遗产,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初步建立;2.完成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科学指导今后的大运河保护和管理工作。稳步推进运河周边环境整治,使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运河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改善、运河沿岸民生紧密结合;3.水务部门加大通惠河污水治理和河道保护力度,河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深入开展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

三、西山文化带

北京从西南太行山余脉到东北的燕山山脉三面环山。

历史上“西山”泛指京西南太行山余脉“大西山”和京西石景山八大处至香山及部分山前地带的“小西山”。西山文化带部分涵盖二者范围,涉及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以及西城区等部分区域。此区域现存各类文物430余处,包含皇家与私人园林、寺庙、遗址、墓葬、民居、军事设施、近现代学校、水利设施、交通道路等多种类型。还包括3处地下文物埋藏区,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5处优秀现代建筑,3处传统村落,1处世界遗产和3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并可概括为五大特征:1.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特征鲜明的皇家文化;2.以大觉寺、卧佛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3.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4.以景泰陵为代表的陵墓文化;5.中西文化交流场所、传统与科技联合的舞台。

“西山文化带”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近年来,北京市对“西山文化带”区域内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修缮。香山二十八景等历史建筑及历史景观得到进一步恢复。圆明园遗址考古和保护展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时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文物得到全面保护。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在对单个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有计划的修缮基础上,对“西山文化带”这种有独特丰厚文化内涵的区域进行深入研究、统筹考虑、整体规划,把文物保护和利用与区域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环境整治、改善民生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四、“十三五”时期工作计划

(一)长城文化带

加快制定和完善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我们将结合本市“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完善长城保护规划,长城沿线各区县、各乡镇在制定各项规划中,要积极落实长城保护规划的相关内容。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是本市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市已将长城抢险修缮列入“十三五”文物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推进昌平南口和密云古北口长城等抢险加固工程。

(二)大运河文化带

通州区结合行政副中心建设开展大运河保护工作。通州正在进行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行政副中心建设将充分利用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使历史文化与行政副中心交相辉映,将历史元素充分融入行政副中心建设,就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一线、三城、四区、多点”的规划格局。

开展延芳淀湿地公园项目为主体的10公里环境整治工程,使延芳淀的美景将重现通州,并在后续阶段完成通州所有的运河水面治理以及两岸景观建设。

依托考古做好玉河故道保护和景观恢复。2007年开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对万宁桥和地安门东大街之间的北京玉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初步的了解了古玉河的构筑形式、建造年代及河道变迁、走向,弄清了明代河道及堤岸、清代河道及堤岸和玉河庵的关系。为古代北京漕运和水源、供排水系统、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一些新资料,同时也会对古玉河的恢复和加大古城风貌保护力度提供依据和帮助。2015年,玉河南区(平安大街以南)考古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考古,发现了澄清下闸的遗址和部分玉河故道。目前,东城区文物部门已完成该区域玉河故道的保护方案编制和报批工作,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完成相关保护和景观恢复工作。

(三)西山文化带

西山文化带在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突出。

它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区双峰并峙带动全局,可以迅速提升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水平,更大地发挥文物保护的效益。

它是北京市各文化遗产带的枢纽和节点。它的西部衔接了长城文化遗产带,东部与北京旧城文化遗产带相邻(由长河水系连通),中部是山前文化遗产带的组成部分,南部为永定河文化带,自身则以三山五园文化遗产区为核心,抓住它可起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大西山历史文化区”是北京难得的一片先天条件优越的可以整体保护、综合利用的区域。可以想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通过科学规划、通力合作保护利用、其前景回事非常美好。预计“十三五”期间:

东部区域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圆明园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实现旭华之阁、松堂、景泰陵的开放或适度开放,功德寺遗址完成复建。

中西部区域,以妙峰山为中心,将文物保护与民俗文化旅游登山健身运动结合,形成民俗文化游览区。

“十三五”时期,实现大西山历史文化区一体化保护利用,区域内全部文物完成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适合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部开放或用作文化、公益设施;区域内所有景点、景区统一标识并有便利的交通道路连接;区域内旅游服务设施和内容齐全,包括文物古迹、博物馆、公园、寺庙、古村落、农业和林业生态、农家乐和各档次宾馆等;实现区域内吃、住、游、玩、休闲、养生、会议一体化服务。

总之:三个文化带的实施,有利于疏通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为构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点线相连的历史文化景观与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础。依托北京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而带动包括京津冀三地三个文化带周边区域社会文化及区域经济更好全面发展。

实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的发展格局,完成“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任务要求。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