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中国文化

长城与中国文化

摘要:遍观神州大地,以“长城”命名的企事业单位不可胜数,人们对长城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长城,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的长城是举世无双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气势磅礴,雄视古今,堪称中华瑰宝、世界奇观。长城早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1987年,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又经全球5000万人“海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表现了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更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中,把维护修筑长城同爱国主义紧紧地联系起来。

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纵横十万余里,上下两千多年,伴随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兴衰更替和荣辱变迁。因此,只有读懂长城,才能更深刻地研究和了解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说,要想更好地学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必须更好地读懂长城、研究长城,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长城既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因此,我们研究长城,应该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大一统”、“大文化”的视野去认识它。纷繁复杂而又精彩迭出的中国古代社会,沧桑巨变的中国近现代社会,都可以从长城的研究中梳理出它清晰的脉络。

长城修筑的目的仅在于军事防御,但是,它所发挥出来的社会作用却意义重大。它对我国大一统中华民族的日益融合和形成建立,对大一统疆域的拓展和巩固,对大一统思想的萌生日益深入人心,对大一统文化的发展和辉煌,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长城的修筑,最早应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西周宣王时代。当时西戎(猃狁)进犯北疆,宣王命令大将南仲率军征讨。为了更好地拒敌作战,南仲在朔方修筑了许多互相联系而又未连接的城堡和烽燧。这些小城叫列城,烽燧用来联络和报警。这,就是后世长城的雏形。《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春秋时期,秦穆公“霸西戎”,朔方已纳入秦国疆域。到战国时,秦昭王又修筑长城,使它成为中原的西北屏障。西戎人善战,是秦军征战的主力,为统一六国做出重大贡献。这应该是因长城而开疆辟土、民族融合,逐步实现中华大一统的第一个历史实例。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政权秦朝和第一道万里长城同时产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挟征服六国之余威,“因地形,用险制塞”(《史记·蒙恬列传》),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并予以加固和延伸,修筑了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的万里长城。西汉贾谊《过秦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道长城巩固了中央政权,保护了中原文化。秦筑长城后,还下令迁移内地人民到长城沿线充实边地,并修筑驿道,以利交通。这为中原和北方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孙中山评论“始皇虽无道,而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都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事。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长城是一个战场,而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长城,尤其是它的各关口和边塞各城镇,便成了重要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场所,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经济文化的交流。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而长城以南的中原各族则是以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为主,以长城为纽带,农牧民族频繁交往,游牧人口的南迁,农耕人口的北移,农牧社会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北方各族对较为先进发达的农耕经济文化日益认同并被同化,便逐步促进了农牧民族的融合。因此,有的学者把长城沿线广阔的区域,形象地称为“长城文化带”。

长城对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所起的作用,在唐代尤为突出。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卒尽住在长城沿线,并设置了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认同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显示了民族融合的新气象。安史之乱后,唐与吐蕃关系紧张,双方争夺河西陇右之地,伤亡都很惨重,但仍然呈现出一种各民族渐趋融合的趋势。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就反映了这一史实。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征服的民族较高的文明所征服。”(马克思语)金元之际“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无名氏),而不久后的元好问则和诗云:“四海如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它形象地反映了征服民族接受了被征服民族较高的农耕文化这一历史规律。

有明一代不间断地修筑长城,与蒙古族的关系较为紧张,但仍不乏友好交往。比如隆庆年间,俺答汗和三娘子促进双方友好,明在长城沿线开放“茶马互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逐渐融合的密切关系。“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穆文熙《张家口》)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汉蒙友好行乐图。

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更促进了长城一代各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长城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形成和发展,居功至伟。

长城的另一个作用,是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保障了它的畅通。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凿空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修亭障烽燧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开通了丝路。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更保障了丝路的安全。唐代丝路畅通,“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王建《凉州词》)丝路的开辟和畅通,使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