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中国文化(2)

长城与中国文化(2)

摘要:遍观神州大地,以“长城”命名的企事业单位不可胜数,人们对长城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长城,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长城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有关长城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构筑、建筑艺术等等,以它们的独特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自然是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多少文人志士长啸高歌,全方位地描写长城,歌咏长城的名篇佳作,灿若群星。他们歌咏长城的雄伟壮丽,歌咏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伟大功绩和他们为此作出的巨大牺牲,歌咏戍守长城将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民族大融合。他们还用诗歌来反映统治者在修筑长城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其昏聩和腐朽。这些诗歌构成了形象生动的多元的长城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代《长城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开历代吟咏长城之先河。此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传世名篇。当然,在历代吟咏长城的诗篇中,唐人的边塞诗歌最为璀璨夺目、绚烂多彩。许多名篇佳作,在当时就谱乐成歌,广为传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所描写的雄浑壮美、浩瀚无垠的长城边塞风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所凸现出的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谴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所高唱的视死如归的豪放歌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流露出的纯真浓烈的离愁别绪,虽流传千年而丝毫不减其艺术魅力。

描写边塞长城内外多民族地区的生活图景,表现各民族大融合,是唐人边塞诗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重要内容。使人们沉醉于塞外民族的风情习尚,欣赏那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乐见胡汉杂居、共存共荣的民族团结,热情地吟咏讴歌,在中国文化史和民族史上谱写了极富奇情异彩的乐章,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民族友好、日益融合的艺术画廊。“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奇唱歌”(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这些诗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友好的氛围何等炽热。

镌刻于长城各关隘的楹联,也是长城文学艺术的瑰宝。“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萧关),“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古北口)……这些楹联对长城各关隘的险要地势和伟岸雄壮的风光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自是楹联中的精品。

在数不清的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中,代代相传影响力最大的自然要属《孟姜女哭长城》,它控诉了秦的暴政,表现了戍卒役夫修筑长城的艰辛和苦难,歌颂了他们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与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在民间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长城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它巧夺天工,因地制宜,因材构筑,都令人叹为观止。它的装饰艺术也别具特色,如居庸关云台的石雕、雁门关的砖刻,都是中华艺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品。而那些巍峨高大,建筑精美,雄伟至今的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许多长城关隘,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长城不仅在古代是御敌的屏障,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也谱写了响彻云天的英雄乐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把侵略的矛头指向长城各关口,华北锁钥古北口首当其冲。国民党部分军队激于爱国热忱奋起抗日,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大幕。1933年3月,驻守密云的将士高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率先开赴古北口和喜峰口、冷口,长城一线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全面展开,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战争进行得悲壮惨烈,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同日军展开激战,歼敌千人,这是中日开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士气。古老的长城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5年,田汉(词)和聂耳(曲)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便响彻中华大地,并由此催生了《大刀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一批抗日歌曲,中国军民高唱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后经歌词修改、恢复,最终于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如今,长城已被人们形象化为坚如磐石、无往不胜的象征和胜利的标志。人民群众把我们的军队赞为长城(或钢铁长城),他们高声吟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去攀登长城,攀登四个现代化高峰。遍观神州大地,以“长城”命名的企事业单位不可胜数,人们对长城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长城,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江山留胜迹,长城焕新姿。巨龙般的长城,将于神州大地同在,与中国文化永存。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