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话语体系的形成

张翼: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话语体系的形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历史舞台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中国奇迹,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赶超特色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话语体系。

社会结构转变与发展话语体系

在观察和体验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基于社会学中国化立场,社会学人创造性地刻画了古老文明影响下中国的发展之路,解释了中国从封闭型社会到开放型社会、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村落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过程,并将其整合提炼为中国式学术话语体系与学科解释逻辑,把农民工草根性流动、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农民工技能化、农民工市民化等置于社会发展大背景中讨论城镇化问题。

在新型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拉动之下,中国在减少农民和扩大工人队伍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并将占人类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导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将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到76岁多。中国发生的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仅对本土社会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有人将此誉为文艺复兴后最富世界影响意义的大事件。而中国的社会学,也在总结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特征中,分析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型,创造或在中国语境下重新定义了单位制、后单位制、政治资本、组织资本、户籍、教育获得、职业地位、流动动力、中等收入群体、橄榄型社会结构等概念,在话语体系建构中进一步阐释社会发展学科内涵。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提升了民众的消费层级,致使需求侧与供给侧显现出结构性矛盾。中国社会学对这一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对消费市场的定制性诉求,研究了中国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过渡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阶段的时代特征,建构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结构转变的高度相关性话语逻辑,解释了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与民生问题的社会学动因。

顶层设计与发展话语体系

中国的社会发展,还是长时段战略设计性的发展,更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长期规划型发展。例如,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构想。应该说,小康社会既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的有机继承,也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的辩证发展。自其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因上承5000多年传统文化、下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深入人心,不仅体现为政治话语体系,而且转化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热词。这个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发展战略,又通过历次党代会制定的“两步走”或“三步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具体化为政府的过程性目标,社会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概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的顶层设计,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学界的研究积极性。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小康社会建设取得的具体成就时,中国社会学人具体化了“温饱型小康”“总体型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确切内涵,研究展望了中国梦的丰富意义,构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在世界上形成基于中国具体实践的发展话语。集合了小康的话语体系,旋即成为世界各国研究中国问题的核心概念。几乎所有分析中国近40年变化的外文书目,都离不开小康一词。

如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使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使小康社会的发展更好体现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还将使社会学相关研究的话语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与新范畴,并最终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学学科体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