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民融合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将国防建设纳入市场经济范畴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机制是促进军民融合的关键环节。在利润和效益的导向下,市场机制使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向国防建设集聚,同时又使国防建设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溢出。
社会资本无疑在军民融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同等对待、确保安全的原则,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的军工产业都是依靠国家投资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但是,现代武器研发费用日趋昂贵,周边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压力重重。在这三方面的战略需求驱动下,我们选择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随着这项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对本国民间资本参与军事工业生产和研发的政策,调整已不可避免。过去,我国实行“军转民”“以军养民”“寓军于民”等,实际上并没有将军民两个体系加以融合。尤其是军工科研体系和市场的距离比较远,军工科研体系的市场化水平比较低,与市场不相适应。但军工体系下的优质资源其实很多,可以用来开发很多好的民用产品。由于市场的巨大推动力,我国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民用技术的发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技术完全可以转为军用,促进军用技术的大力发展。
今人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国防军工领域已开始利用PPP模式参与“全要素”融资。早在2015年3月13日,国防科工局明确表示,嫦娥四号工程将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参与嫦娥四号任务。当时普遍认为,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扩大军工开放、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以嫦娥四号为试点,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新模式,对于打破航天工业壁垒、加速航天技术创新、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等,均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一机集团在证券市场完成主要军品业务的整体上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民企的活力是非常强大的。李克强总理曾说,改革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军民融合就是改革,可能触动一些军工企业的利益,难免会在军民融合过程中遇到阻力。对此,我们应有思想准备。国有企业是我国可以依赖的重要力量,应当做大做强。而军工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中的精英和骨干,对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开放,不仅可以吸收社会更多资本和生产能力来壮大自己,还可以把军工企业创业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授给民营企业,使它们成为辅助国有企业和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一种新生力量。从这些年的情况看,随民营经济崛起,民间资本已成为社会投资领域的主力军。2016年,我国民间投资的总体规模已达36.6万亿元,占全社会规模的61.2%,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资本融合不可或缺。令人振奋的是,政策正在逐步松绑,从允许、鼓励再到推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门槛持续降低。眼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破除障碍的关键一点在于,既不要讳言资本融合,也要给民间资本以充分信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