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人权话语权助力中国话语复兴(2)

王静:人权话语权助力中国话语复兴(2)

话语复兴是国际交流的产物。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挖掘共情是造就相互倾听心理基础的良策。在国际交流中也莫不如此。在人权国际交流中,如何让交流各方摒弃互斥,坐得下来、听得进去、愿意认同,是赢得人权话语权的必经之路。为此,可以梳理历史和现实事件,挖掘共同的情境、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等议题,疏通国际间共同的情感基础,促成人权领域的平等交流。近年来,极端恐怖组织不断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激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愤慨。针对一些国家对美国在反恐活动中“破坏基本的国际正义”的质疑,我国积极推动反恐国际合作和交流,着力共建大数据合网为一,正在反恐创造的共情氛围下,通过国际交流,无形之中赢得话语权,为话语复兴奠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21世纪的中国话语复兴,需要加强人权话语的针对性。话语复兴,赢得话语权是一场以增强国际社会受众认同度为目标的战役,绝不是自说自话。为此,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国际社会受众组成、受众心理、受众认知习惯等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社会不同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构话语策略。因而,应以精准替代全面撒网,重视话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通过研究不同的国际社会成员的认知特点,细分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国家智库、社会学术研究机构和普通社会公众的认知现状、认知习惯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人权话语策略。如针对官方的人权话语策略,应注重运用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的统计数据;针对非政府组织的人权话语策略,应更注重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个体的直接参与。话语复兴也应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在自媒体时代,应鼓励用个人讲述生动故事的方式,补充单一的有组织宣传。此外,还应着力发展多种语言的人权话语传播,积极资助能在外国媒体发声的展示人权发展成就的纪录片、摄影等文化作品。

人权以人为基,不可脱离国情。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多、区域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进一步改善人权状况方面还面临着不少挑战,需要假以时日。为此,须久久为功,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博采众长,用发展助力人权不断向好,多策并举赢得人权话语权,最终为中国话语复兴筑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