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人权话语权助力中国话语复兴

王静:人权话语权助力中国话语复兴

适应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抓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所推崇的契机,构筑人权话语权,既是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展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话语复兴的必要基础。

继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演讲,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3月23日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纳入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标志。“大国复兴,话语不能缺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共识为中国话语复兴创造了新的契机。“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曾指出,人权、发展、和平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其中,“人权是已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21世纪的今天,人权议题不仅已经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而且已成为大国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因此,话语复兴离不开人权这个主题。适应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的需要,抓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所推崇的契机,构筑人权话语权,既是回应国际社会关注,展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话语复兴的必要基础。

人权话语权以包容互鉴为基本特征。20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常常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妄加贬抑,横加指责。一时间在国际社会形成了人权议题无法交流而只能相互指斥、对抗的怪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一高屋建瓴的论述将自诩为人权卫士的国家拉下了神坛,重新为世界各国明确了平等的人权话语地位。既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人权发展状况各异,那么,摒弃指责,互相包容,相互借鉴,谋取人权进步,理应成为人权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只要每个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特点和发展阶段,走在一条不断发展和提升人权状况的道路上,它就理应被尊重。只有每个国家人权发展进程的多样性被认同,少数国家对人权国际话语体系的垄断才能逐渐被打破。也只有依据上述原则,才能解决偏见存在的前提,才能解决认知错位问题,才能为国家话语复兴创造主观认同的基础。由此,主动阐明人权基本事实、选择性地驳斥歪曲和攻击、澄清错误认识,也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发展是话语复兴的前提,人权话语权也离不开发展。国家话语复兴,究其实,是国家实力的延伸。没有国家的发展、人权的向好,话语复兴终将流于水中之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权状况的不断提升所凝结的发展优势为话语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国际社会中国别间的复杂利益格局,决定了发展的客观事实并不会必然带来国际社会的完全认同。应当看到,发展是客观实在,认知是对客观世界认识后的主观结果。它是一个逐渐使主客观趋于一致的过程,它需要时间,还需要会说、让别人听得进去,进而公开认同,再进而形成共识。

21世纪的中国话语复兴,离不开“会讲”人权,即用国际范式说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复兴产生于我国与其他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之中,它不是自说自话。“会说”,就是要做到换位思考,知己知彼,用国际社会习惯的范式讲述中国,介绍中国人权状况。分析国际社会人权话语范式可以看出,用学术讲人权相较于官方宣传更易润物无声,被听进去;在人权国际学术交流中讲我国人权相较于媒体报道更易获得信服。因而,检省既有宣传方式、内容和途径上的路径依赖,改革单纯以官方为主、以媒体宣传为主、以搞“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为主的讲人权现状,学会熟练使用国际范式讲中国故事势在必行。考虑到国际社会受众更易接受学术范式,即以长足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扎实科学数据为论据的“中立”学术语言,会说中国人权应当倡导主体多元、方式多元,更加注重运用学术语言阐释人权发展,更加重视利用人权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此,应当着力培养有学术积累的研究机构、学者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用国际范式讲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出来,还应不停留于为讲而讲,要在讲中明确目标,着重引导。不仅仅介绍中国人权发展状况,还要通过主动设置人权国际交流议题,争取主动,谋取话语权。一方面,需要主动研究国际舆论场的形势,面对他方设置的议题,策略性发声。做到既不回避国际社会关注的人权议题,在直面关注中长于策略性表述,也要注意避免陷入恶意预设的议题。对一些抹黑我国人权状况的国际言论,不作简单的应激性回应,避免因回应反而助推了这些议题的影响力,转而以历史维度、全面的比较视角和更高的姿态获得瞩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减贫方面的成就已经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可。适时扬我所长,主动发声,是夺得先机、占领第一印象,避免陷入被人牵着鼻子走的解释局面的重要策略。当前,适逢“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期,应以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议题,在沿线国家和重大国际会展平台展开相关人权交流。从历史对比、文化共生的视角,以鲜活案例为引子,以中华民族对民族文化、对传统民族建筑的保护为议题,开展文化、建筑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从中客观展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现实,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引导人权话语,并在各国参与我方设置的新议题的交流中,逐渐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人权话语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