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到一个老同志,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老同志是个退休的中国军人,他的女儿在加拿大工作,退休以后他就去加拿大探亲。他孩子家附近有一个酒吧,一个老头开的,老头是一个美国人,有点残疾,走路一瘸一瘸的。这个美国老头知道,老同志是一名退休的中国军人,经常请他吃饭。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雪,美国老头又打电话,说咱们老哥俩喝一口。这个老同志去了,俩人在酒吧喝酒,外面飘扬大雪,很有意境,然后就喝多了。这时候美国老头说,我有一个问题压在心里很多年了,想请教你。他说,我是当年朝鲜战场上退伍的老兵,我知道您曾经是一名中国军人,我就想请教一下,当年在朝鲜战场的上,你们那支队伍早上向我们发起冲击,那时候这支队伍已经在雪地里面爬了一夜,全身基本上都冻僵了,在冲锋号吹起往前冲的时候,胳膊和腿打弯都困难,就跟原木一样直挺挺地往前冲,我们的机枪火箭炮一排扫过去,他们一排倒下,后面一排继续往前冲,好像没有看到炮火一样。他说,你们的军队吃了一种什么药,让他们不怕死地往前冲?他一讲完这个故事,这个退休军人就明白了,他回答说,我们人民军队的战士凭借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从而做到视死如归。这个美国老头特别佩服。回去以后,这个退休军人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信仰支撑起来的战斗精神,获得了美国军人的尊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之魂,获得了美国军人几十年的尊重。所以这种信仰是非常珍贵的。
主持人:确实,中国军队的信仰也值得年轻人学习。现在想想,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咱们的武器比美国大兵的飞机、大炮落后太多了,但是我们人民军队最终走向了胜利,这确实就是依靠您所说的信仰。
刘志兵:信仰的问题非常重要,坚持下来更不容易。
主持人:但是我们要有最终走向胜利和保家卫国的信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么,在和平时期,新时代的人民军队是怎样坚持这种信仰的?
刘志兵:人民军队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和其他军队不一样,就在于它始终能够把这个信仰,像基因一样在我们的血液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没有断裂,没有丢失。有人说,你讲的那种信仰是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没有办法,要打仗,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完全可以享受一下,不需要那种信仰了。是不是这样呢?实际上我们党在领导这支军队,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也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用信仰来武装我们这支军队。我们很重视信仰,每一个官兵都把这个信仰一直装在自己心里。
建国以后,我们的军队面临建设任务,当时中央决定发展导弹和核武器,但是发展导弹和核武器有严格的条件,不能在人多的地方发射。
主持人:对,“两弹一星”,到大西北。
刘志兵:对,于是选在了大西北沙漠,非常艰苦。这就是一个考验。中央决定让志愿军第20兵团来建设导弹和核武器试验基地,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这个地方现在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每年很多人去参观,但是当年这是一个不毛之地。志愿军第20兵团在朝鲜战场上的时候就接到了党中央的命令,暂调兵团从朝鲜回来,开回来之后火车直接就进大西北去了。官兵们二话没说,放下枪,拿起镐头,就开始建设导弹和核武器试验基地。导弹和核武器结合的试验,当时是非常高科技的,而且风险也特别大。有一个问题就来了,谁在一线发射导弹核武器,那是鬼门关,一旦要失败了,命就没有了。
主持人:而且核武器是有辐射的。
刘志兵:辐射非常大,前年我有机会去参观了当年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场地,现在成了一个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远远地看过去就是一座高高的发射塔,在发射塔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地下控制室。地下控制室有六米深,里面有两道八个平米大的大钢门,空间非常狭小。除了导弹发射的装备之外,还有一些水和粮食,以及制造氧气的装备,防止发射失败了在里面能够自救。当时确定了七个人在下面负责发射工作,聂荣臻元帅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头上指挥,毛主席、周总理也在北京关注着,这可以说那是牵动党中央的一项大工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